微雕,是一種以微小精細見長的雕刻技法。因其施工極小,需要相當高的微觀雕刻技藝和書法功底。眾所周知的《核舟記》,把蘇東坡游赤壁的典故在一個不足一寸的桃核上神奇再現,是歷史上微雕藝術的經典之作。
微雕的世界裏精彩無限,但要進入到“微觀世界”裏進行雕刻創作並不容易。“首先要過的一道關是脈搏關,如果脈搏關控制不了脈搏就無法在細小的空間裏進行藝術創作”。微雕雕刻師陳小林介紹説,因為脈搏的跳動,在刻的時候就像一個人在一下一下地拉着手,給創作帶來很大難度。
陳小林4歲開始跟祖父學習書畫及雕刻藝術,13歲學習芒刻, 25歲師從啟功先生精進書法藝術。幾十年來他不斷挑戰自我,打破極限,在“微觀世界”裏不斷探索。
在這門最為精細微小的技藝中,失之毫釐便差以千里。為了在動中求靜,控制自己脈搏的跳動,陳小林想了不少招數。“我通過在樹枝之間練習竹竿,不斷提升手法和準確度,通過兩個手指尋找力量的平衡”, 經過反覆練習,最終,陳小林做到了心到手到,人刀合一。
多年來,陳小林一直在不斷學習書法、繪畫等藝術,使書法、繪畫、雕刻技法達到完美的統一,並不斷挑戰極限超越自我。陳小林後來可以在一平方毫米的空間裏刻100個字,但他還有一個更為極限的挑戰,要在頭髮絲的橫切面上刻字。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陳小林遇到的第一個難關就是利器。縫紉機針、針灸針、繡花針等等,他幾乎每天都在磨,經歷了無數次失敗,歷時9個月,刀終於磨成。趕在北京奧運會之前,陳小林在頭髮絲的橫切面上完成了他的極限挑戰。
如今已到花甲之年的陳小林,在微雕技藝上有了質的飛躍,用他自己的話説,已經到了收穫的季節。他現在最大的願望是微雕技藝能夠得到很好的傳承。陳小林動情地説,“要學這門的技藝需要很長的時間,需要靜下心來好好學,對這門技藝有特別的熱愛,感受微雕藝術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