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清代大型皇家園林,繼承了中國3000多年的優秀造園傳統,也見證着歷史的變遷。然而,1860年,英法聯軍一把火燒燬了圓明園,往昔的一切變成了雲煙。
“荒草中的這堆亂石,就是圓明園著名景觀天地一家春,從這裡走出了慈禧太后,這裡是她發跡的地方。”圓明園傳説整理者崔墨卿總會在“天地一家春”的遺址前駐足,為他講述“天地一家春”傳説的那個老人已不在人世,但這個故事經過他的整理,留在了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檔案裏,並轉化成書中的鉛字繼續流傳下去。
1980年初,崔墨卿開始從事圓明園收集整理工作,“當時組織了40多人,當時(圓明園)是一片廢墟”,崔墨卿説,“所有非物質文化遺産中,口頭文學是最容易失傳的,到20世紀70年代,能夠講述圓明園傳説的老人僅數以十計,圓明園傳説的發掘和整理,其實就是和時間賽跑。”
“當時為了廣泛的收集海淀區的民間傳説,就分兩個部分來收集,一個就是發佈公告,徵求全區有興趣的人來整理民間傳説,另外又組織了一個專業隊伍,在1982年春天,由崔墨卿帶隊,搞了一個圓明園采風隊”,海淀區政協原主席、圓明園傳説整理者張寶章回憶説,到1983年的時候,他們收集到了七八十萬字的民間傳説的稿件。經過認真修改選擇,出版了《北京清代傳説》《頤和園圓明園的傳説》《香山的傳説》《曹雪芹的傳説》四本書,大概是四十五萬字,這個成果獲得了廣泛的社會認可。
由口頭傳播到書面文本,圓明園傳説開啟了第一生命邁向“第二生命”的轉化。香妃與西洋樓、樣式雷畫取天然、九州清晏初考兩皇子、鄉民智滅侵略者等69個相對完整的傳説講述着圓明園曾經的輝煌和經歷的苦難。
圓明園傳説在吉光片羽中,展現着歷史的迷人之處,讓我們仿佛能感受到時光停駐,一個個口耳相傳的故事,讓我們對文化傳統不斷地深情顧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