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石球

日期:2022-08-22 17:46    來源:北京市海淀區政務服務管理局

分享:
字號:        

  “小孩小孩跟我玩,踢球打桿逛匣兒”,踢石球(蹴球)是一項古老的民間游戲。金元後不僅流行於黃河流域,而且在北京民間也是頗為盛行,帶着時間的沉澱衍變出踢土球、鐵球、瓦球、胡桃等,首要精髓在樂,其次為踢。輸贏法則也演繹着生物進化論的極簡性“踢中為贏,不中便輸”。

  踢石球具有健身、娛樂、教育、表演、競賽等五大功能,踢這個球,體態講究佛係式“雅”,技巧一流之基在於“搓”,反覆摩擦中體驗着石球流竄於腳掌的感覺,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諧的主題。

  踢石球傳承人張麗麗1998年在老師王蕾帶領下,開始接觸這個項目。“為了將這項技藝得到更好的傳承,北體大統戰部王蕾老師和科研處,組織了相關專家,對這個項目進行了為期三年的挖掘整理”, 張麗麗介紹説,她們還出版了一本《蹴球運動》,是北體大民族傳統體育系列教材之一,主要詳細介紹了踢石球的這個歷史發展、技術戰術等,讓踢石球傳承有了紙質記載。經過反覆比賽演練,不斷完善規則,現在踢石球已經以競技的形式,在全社會範圍內進行了推廣,也成為全國範圍內最受歡迎的民族體育項目之一,古老的踢石球獲得新生。 

  攻守有術,決一雌雄。姿勢要穩,瞄球要準,出球要控制力度。石球雖小,愣是在踢出瞬間,將人的精氣神高度拴緊,在北京體育大學一處10米*10米的小場地裏,張麗麗和學生們緊張而有序地訓練着。競技特色讓踢石球在北體大産生質變的火花。十年36塊金牌,是北體大在民族運動會踢石球項目上大放異彩的佐證。

  韓峰,是北京體育大學教育學院2004級1班的學生,練蹴球4年。2009年,回到了內蒙古通遼市第五中學,擔任體育教師,將踢石球技藝帶到了家鄉。他的學生陳俊茂,就讀於北京體育大學社會體育專業,也選修了蹴球課程,並且入選校蹴球隊……近些年,踢石球項目通過北體大學生為載體的硬核推廣模式。

  從“飛入尋常百姓家”的自發性組織到專業性競技注入,讓踢石球在全國各個民族異彩紛呈。傳播、實踐、推廣,成了石球和傳承人之間的默契。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