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轎

日期:2022-08-22 17:42    來源:北京市海淀區政務服務管理局

分享:
字號:        

  喜轎,主要用於接新娘到夫家舉行婚禮。最早見於宋代,後來漸漸成為民俗,鳴鑼奏樂,發轎迎親,在歷史的煙雲中已慢慢走過上千年的歷史。喜轎,每一件物品、每一個程式都蘊藏着深邃的文化寓意,是傳統文化和傳統技藝的集中體現。

  “蹬貴府喜氣添,斗大的金字貼兩邊,八台轎子大換班,旗鑼傘扇鑼鼓喧。”舊時凡嫁娶,都必用喜轎。隨着轎頭一聲令下,樂隊響起,花轎上肩,一曲《百鳥朝鳳》演奏起來。開道鑼、喜牌、樂器班子、金瓜鉞斧朝天蹬、旗鑼傘扇等按序排列,八大轎夫抬着的披紅挂彩的大紅喜轎緊隨其後,景象熱鬧喧騰,程式繁複中蘊含着美好寓意。

  李連生是喜轎傳承人,他1991年拜原海淀鎮徐記喜轎輔傳人徐場為師,就這樣一幹就是三十多年,對喜轎有着特殊的感情。他驕傲地説,“開道鑼響,慈禧太后都曾為它讓道”。相傳,清代的時候,一看見結婚的轎子過來了,李蓮英就告訴老佛爺前面碰到了民女在結婚,西太后就讓落轎,説百姓只在結婚時坐回喜轎,讓她們先過。

  因身體問題,李連生一直在尋找喜轎接班人。後來,出生在民俗世家的北京公交集團電車客運分公司司機趙文岳吸引了李連生的目光,“他就喜歡這個民俗文化,又買了轎子,那會兒我還沒認他做徒弟呢,他就虛心地去問我去。”李連生回憶道。

  開道鑼、喜牌、樂器、金瓜鉞斧朝天蹬還有旗鑼傘扇,光存放這些物件就需要不少空間。為了給這些物件找個妥當的存放之地,趙文岳可沒少費工夫。後來,他找到居委會,經過居委會研究,給他找了個之前用過的一個辦公室,存放喜轎和道具。

  “八台大轎的講究也頗多,一環扣一環,比如説,有亮轎、有起轎、有順轎,比如説開道鑼,咱們鳴鑼三下,就相當於號炮三聲,咱們這個轎子,過去講究遇橋、還有遇廟、遇井,遇寺什麼的、都要拿着一個紅氈子擋着這個轎簾,這叫擋煞。”接過了喜轎的接力棒,趙文岳對於這項傳統婚姻禮俗衍生出的一系列禮節、儀式如數家珍。

  圍繞着喜轎,無論是曾經出現過的禮節、儀式或民俗講究,雖然説法不一,卻都表達了那個時代的人們對幸福生活的美好追求。這些美好在口口相傳中,代代傳承,那些傳統的嫁娶盛景雖已遠去,卻還依稀可見。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