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核桃皮裝下18個人,一個葫蘆容下水滸108將”,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面人郎第二代傳承者郎志麗家中,無數像這樣精美絕倫、造型各異的面人郎作品讓人嘆為觀止。這些造型多樣的面人郎,大多取材民間傳説、古代歷史等題材,是兩代人珍藏的得意之作。
郎志麗六歲學藝,十五歲斬獲國際大獎,著名作家冰心為之讚嘆不已。“我是北京‘面人郎’第二代傳承人,擔子到我的肩頭,我就要對它負責任”,談到面人郎,郎志麗滿懷深情,語氣堅定。
她的父親郎紹安,是第一代“面人郎”創始人,手藝精湛,在業內享有盛名。“從小我就在父親身邊,給他打下手,他的技術已經是爐火純青了,所以在我要接過這個衣缽的時候,我是很有壓力的”, 郎志麗説,儘管也曾想放棄,但想到“面人郎” 是父親一生的心血,畢生的事業,就必須要把它傳承下來,踏踏實實的捏好每一個作品。
“決定了要傳承,那就要弄出點動靜”,郎志麗不滿足於傳統面人的做法,在面人的創作上,她不斷創新,突破人們對於面人的傳統看法,向着更新更精探索、鑽研。最開始的面人是手舉式的,後來發展成盒裝的,為了更利於保存,她都是一個盒裝一個面人。“我就想,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在一個空間裏,展示多個故事情節,我做的這個《西游記》呢,一個作品裏有四個故事情節,像連環畫一樣,就不是一個單一作品了。”
與手藝相伴70年,除了創新,郎志麗也不斷在精進作品上向自己發起挑戰。她創作的作品《蟈蟈玉米》,每一條玉米的須都是用手搓到頭髮絲那麼細。郎志麗還製作了一批做工精美、製作難度極高的微縮面人作品。“山東面人就是大面人,一個有10幾寸那麼大,我就想,那我能做多小的面人呢?所以我做了一個作品形式上的創新,探索極致的微縮作品”。 經過多年鑽研改良,郎志麗創作出用放大鏡才能看清面人神態的作品。
早已過了古稀之年的郎志麗,談起自己與面人種種,並沒有太多的感慨,她只是淡淡的説道:我們那個年代,一份工作就是一輩子,我沒有想過其他的,用心做好這份工作就可以了。可能就是這份匠心,讓郎志麗榮辱不驚、從容不迫的堅守了一輩子,讓成為非遺的小小面人擁有了無窮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