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叉

日期:2022-08-22 17:18    來源:北京市海淀區政務服務管理局

分享:
字號:        

  飛叉,由古代的魚叉演變而來。是十三堂花會打頭的第一檔,有打開神道,祈福迎祥之意,稱為“開路”。飛叉表演的技巧性很高,表演者不能用手握叉,要任憑它自由地在臂、腿、背上轉圈翻滾,需要極精巧地控制全身肌肉的一張一弛,全憑體感來調整飛叉的重心和速度,讓它精準地完成起、落、轉、合的過程。個中高手,還可以玩出花樣:立掌花,大背劍,雲裏翻,觀者無不驚嘆!

  海淀區非物質文化遺産飛叉傳承人李學軍説:“一把好飛叉,就跟一個健康的人一樣。叉頭要正,腰桿不折不彎。要有韌性;叉鉑亮堂,結實。轉起來得是筆直的,不偏不斜!”

  練叉,最重要的是手眼身法步,粘連綿長!人隨叉走,叉隨人轉!叉不離人,人不離叉;一旦要是離手,就得讓它有彩兒!

  在現場觀看飛叉表演,絕對是令人血脈噴張的刺激體驗!環佩玎珰錚錚作響,混雜着飛叉劃破長空的凌厲呼嘯,五尺鋼叉忽而翻滾,忽而騰挪,出其不意,氣貫長虹!讓你的心隨着飛叉的起伏而跌宕,跟着叉頭反射的光芒熱血沸騰。

  越好看的把式,練起來危險系數越高,訓練難度越大。就算是有武術功底的人,也要花不少功夫與飛叉磨合,必須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高強度練習,才能達到人叉合一的最高境界,需要很強的意志力才能堅持下去。

  用李學軍的話説,人活這一輩子,得像一把上好的飛叉一樣,有錚錚鐵骨的硬氣,有百折不撓的精神,有面對挑戰的氣魄!有超越自我的力量和決心!這是飛叉精神,也是華夏五千年文明傳承至今的風骨!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