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台區是北京中心城區,與8個區接壤。東鄰朝陽區,北與東城區、西城區、海淀區、石景山區相鄰,西北與門頭溝區、西南與房山區、東南與大興區相鄰。毗鄰京津、京保石兩個支撐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軸線,具有交通便利和産業協同發展的優勢。北京城市總體規劃賦予豐台區的功能定位是“首都高品質生活服務供給的重要保障區,首都商務新區,科技創新和金融服務的融合發展區,高水準對外綜合交通樞紐,歷史文化和綠色生態引領的新型城鎮化發展區”。豐台區發展的四大重點區域是南中軸地區、麗澤金融商務區、中關村豐臺園區、河西地區。
轄區面積305.5平方公里,地勢西高東低。永定河自北而南、長約14.3公里的河段,將豐台區分為東西兩部分,河東地區179.4平方公里,河西地區126.1平方公里。
2024年實現地區生産總值(GDP)2493.9億元,完成區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63.5億元,固定資産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總量均居全市前列,經濟發展品質效益不斷提升。
建置沿革
豐臺作為行政區劃最早開始於民國時期,其作為宛平縣的一個特區,轄豐臺鎮及看丹鄉、永和莊鄉和小屯鄉。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在豐臺、長辛店、南苑三鎮分別建立區人民政府。同年4月,北平市統一劃區,全市共劃分為32個區,南苑地區為北平市第二十三區,豐臺地區為第二十五區,長辛店地區為第二十六區。同年6月,北平市調整區劃,將32個區改劃為26個區,其中第十四區(駐南苑)的一部分、第十五區(駐豐臺)、第十八區(駐長辛店)的一部分在今豐台區境內,西南部仍屬河北省良鄉、房山縣地。1952年,定名豐台區。後經歷多次區劃調整,區名沿用至今。
歷史文化
“豐臺”地名由來,一説因合字得名,取金代“豐宜門”外“拜郊臺”各一字,得名“豐臺”;一説為諧音,認為金代有“遠風臺”,明朝有“風臺村”,“豐臺”為“風臺”諧音。豐台區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3000多年前,燕都薊城依託蓮花池水系開始建造,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先生曾提出“先有蓮花池,後有北京城”的論斷。860多年前金中都的輝煌拉開北京建都史的序幕。盧溝橋是華北地區現存最古老最長的十一孔聯拱石橋,以“馬可·波羅橋”聞名於世。宛平城建於明代,是華北地區唯一保存完整的兩開門衛城。南苑作為五朝皇家苑囿,成為古都生態文化的涵養地。戲曲、花卉文化底蘊深厚,中國戲曲文化周、“花開豐臺”端午文化游園會等特色文化品牌影響力日益彰顯。
位置境域
豐台區地處華北大平原北部(北緯40°),西北靠山,東南距渤海150公里。豐台區位於北京西南,東臨朝陽區,南連大興區,西與房山區、門頭溝區接壤,北與東城區、西城區、海淀區、石景山區相鄰,總面積306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積約224平方公里,山地面積80平方公里。
地貌特徵
豐台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呈階梯狀下降,西部為低山、丘陵和臺地;東部為平原,平原佔豐台區面積的四分之三,按地形分為三個地貌區:
低山分佈在羊圈頭—後甫營以北,面積為800公頃,其中石灰岩區佔三分之二。丘陵分佈於梨園村、大溝村以北的為碎屑沉積丘陵,以南的為石灰岩質丘陵。
臺地位於永定河以西,八寶山斷裂和良鄉—前門斷裂之間。
平原:在永定河以西王佐鄉東部和長辛店鄉東部的東河沿、張郭莊、長辛店、趙辛店村,土地面積2800公頃。東部涼水河以北與城區接壤地帶,海拔40米屬古永定河沖積扇高位平原,面積1400公頃。
低位平原:分佈於永定河以東,面積為1.57萬公頃,海拔從60米向東南降到35米,平均坡降1‰。
氣候
冬季受高緯度內陸季風影響,寒冷乾燥;夏季受海洋季風影響,高溫多雨,是典型的暖溫帶半濕潤季風型大陸性氣候。
水文
永定河自北而南由石景山區流經本區進入大興區,長約11.3公里的河段,將豐台區分為東西兩部。永定河,古稱浴水、治水、盧溝河、渾河、小黃河、無定河等,屬全國四大防洪江河之一的海河水系。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隨着全球氣候變化,永定河流域持續多年乾旱少雨,下游常年處於斷流狀態。2010年起,陸續對宛平湖、園博湖等部分河段的生態進行修復。
北京豐臺站,位於北京市豐台區境內,是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有限公司管轄的鐵路特等站,為京滬鐵路、京廣鐵路、豐沙鐵路、京原鐵路、豐廣聯絡線、京廣高速鐵路、京港高速鐵路的交匯車站,是國內首座採用高速、普速客運雙層車場設計的特大型現代化車站。
始建於1895年的豐臺站,是北京城第一座火車站,也是中國鐵路百年發展史的重要見證者和參與者。2010年停止客運業務,2018年啟動改擴建工程,2022年6月20日,正式開通運營,地上四層、地下三層,站房建築面積約40萬平方米,每小時最高可容納14000人候車,成為亞洲最大鐵路樞紐客站。
豐臺站的開通運營,也意味着北京迎來擁有北京站、北京西站、北京南站、北京北站、清河站、北京朝陽站、北京豐臺站七座全國鐵路客運樞紐和首都國際機場、大興國際機場兩座國際機場的“七站兩場”交通發展新格局。其投用,為首都城市功能的完善,特別是北京城南地區發展水準的提升就帶來了重要契機,為全面輻射京津冀,打造“軌道上的京津冀”提供了有力支撐,給中國鐵路和北京城市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