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梆子戲(史家營鄉)

日期:2023-03-02 16:36    來源:房山區政務服務管理局

分享:
字號:        

  史家營鄉山梆子戲為房山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明朝末年,李自成(陜西米脂人)進京後,把陜西的“秦腔”、山西的“晉劇”(即中路梆子)帶入京冀地區,人們根據當地的語言習慣、喜好等,將“山陜梆子”的韻調及原始形態與當地民間小調、民歌、方言等融會貫通,經過多年磨練,創造了一個新的劇種——“山梆子”戲,在百花山一帶傳承不衰。史家營鄉的山梆子發源於清朝乾隆年間,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

山梆子戲(史家營鄉)劇照

  山梆子戲將儀規、音樂、舞蹈與技藝融於一體,真實刻畫古代人倫孝道、仁義道德等社會觀念和嫌貧愛富、世態炎涼、家長裏短等社會狀況,具有獨特的風格和濃郁的地方特色。山梆子不同於河北梆子,關鍵在於韻味不一樣。山梆子集中體現在一個“山”字,地方方言厚重,戲中的道白既不是山陜話,也非京韻話,而是地道的地方話;其唱腔的顯著特點是質樸自然、行腔流暢、吐字清晰、節奏明快、高亢雄壯;其程式上的主要特點是規範嚴謹,技巧性高,音區多以女性唱腔音區為準,多“文戲武唱”;其伴奏採用傳統伴奏樂器,文場以棗木梆子、板胡為主,加上笛子、笙、嗩吶、二胡等,武場樂器有單皮鼓、板、葉子、大鑼、鐃鈸、手鑼、小鈸、碰鐘、堂鼓等。解放後,山梆子戲家喻戶曉,史家營鄉的12個村,村村有劇團,能唱近百齣戲,如《蘆花記》《七人賢》《下河東》《走雪山》《打漁殺家》等。

山梆子戲(史家營鄉)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