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繡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京繡,“燕京八絕”之一,以北京為中心,輻射河北、天津等地,歷史上因大量用於宮廷、貴族的服飾裝飾,又名宮繡,明清兩代達到發展高峰。京繡藝術特色突出,裝飾性強,技法講究、色彩富麗,是東方文化的重要表徵。
20世紀初,隨着社會變革,京繡藝人散落民間。1902年,曾侍奉皇室的京繡高手黃師傅在西湖營開辦繡坊,1938年,寧國璽拜黃師傅為師。因寧國璽聰明好學、習藝刻苦、為人忠厚,後被收為義子,傳承京繡“金活”技法,學成後,寧國璽又經義父引薦拜楊師傅學習“絨活”。經過刻苦習藝,寧國璽完整地掌握了傳統京繡的圖紋配色、針技繡法、規矩和講究,後將技藝真傳給了劉秀花。
京繡的工具有繡針、繡繃、繡架等,繡線為金銀線、絨線,金線購自南京金箔金線廠。主要針技有圈金、平金、打籽等。當代傳人劉秀花的繡作技法講究、針跡平整、繡線緊湊,針腳均勻;紋樣別致,色彩鮮艷;作品的整體風格精緻奢華、貴重珍奇,是宮廷藝術審美的再現。
京繡具有着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但隨着社會環境的變化,京繡所依存的傳統文化受到衝擊,機器工業取代傳統手工,京繡市場萎縮、藝人大量減少、技法傳承困難,因此急需加強對京繡的保護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