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蹺會作為一種民間傳統藝術形式,在房山區河北鎮河北村傳承了一百六十多年。據《房山縣誌》記載,河北村高蹺會成立於道光二十五年(即西元一八四五年),由房山區燕山地區辦事處東風街道東流水村傳入,時斷時續傳承至今,有九代傳人。
河北村高蹺會為花會中的一種。會戲中有十二個角色:陀頭、賣豆子的、公子、座子、漁翁、樵夫、賣藥兒的、漁婆(漁姑)、賣花線的(又叫打鏇的)、有“俊花”和醜花”之分,打花鼓的分“俊鼓”和“醜鼓”,走會時可設雙角色。相傳這十二個角色是一夥落難的英雄,遭朝廷的追捕,為了逃難,扮演出各種角色,最後闖關成功。後人將這十二個角色安排了藝術動作和唱曲,編成了花會演出,流傳至今。
會戲中12個角色各有各的臉譜,各有各的行頭裝扮。蹬上五尺五寸高的腿子(腳下4尺),踩着鑼鼓點,按順序列隊進行表演,表演時穿插行走,進退有序。每個角色都按戲劇藝術要求表演各自的動作。高蹺會打場後要唱會曲,會曲是專用的高蹺調兒,由山西九腔十八調演變而成,按十三轍壓韻的。唱詞多為古代名人軼事、英雄故事、神話傳説和民俗生活之類的詞。
河北村高蹺會從表演到唱曲都蘊含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它將戲藝動作表演與曲調演唱融合為一體,獨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