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版刷印是中國歷史上書籍的主要印刷方式之一,在印刷史上有"活化石"之稱。在大興區採育鎮韓營村,古老的雕版刷印及線裝書裝幀技藝,從歷史中走來,傳承至今。
韓營村地處大興最南端,北京華藝齋古籍印務有限責任公司的廠區是一個大院,簡樸寬敞的車間,沒有現代印刷廠裏大型的印刷機和裝訂機,見到的是一塊塊銘刻着歷史印記的木製雕版,一摞摞素白細密的宣紙,書架上成冊、成套的線裝書。在這裡,仿佛乘着時光機回到歷史中的古籍印製工坊,從這裡"走"出去的古籍全部是工人純手工刷印、線裝成冊的。這家京郊印刷廠看似平常,卻逸散着古籍雕版刷印的墨香,再造着這門古老技藝的輝煌。北京華藝齋古籍印務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第四代非遺傳承人任寶全熱情地介紹了他們的主營業務,聽他講述,讓人越發地感受到這項古老技藝在當今為國爭光以及在國際交流中的榮耀。
1991年,"華藝齋"承接國家圖書館項目刷印製作的乾隆版《大藏經》,曾作為時任國家主席楊尚昆出訪泰國的國禮。2001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對法國進行正式訪問時,贈送給法國總理希拉克的《趙氏孤兒》中法語譯本禮品書,是由華藝齋製作的。2004年,華藝齋歷時3年為故宮博物院整理並刷印了乾隆版《滿文大藏經》,印書成冊後,被故宮博物院所收藏。2015年習總書記在澳門大學考察時,向學校贈送了華藝齋承接國家圖書項目館製作的《永樂大典》重印本和《北京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
2021年9月18日獲批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名錄。
至今,還承接着全國許多大型圖書館、博物館的線裝古籍刷印、裝訂業務。《永樂大典》《乾隆版大藏經》《敦煌遺書》《四庫全書目錄》《十竹齋箋譜》《中華再造善本》《鴻雪因緣圖記》……一本本古籍界響噹噹的名字都曾經在這裡得到"重生"。用任寶全的話説:"全國60%至70%的古籍雕版都來過這兒。"
雕版刷印技術大約發明於西元7世紀,在歷史上曾經有過引以為傲的輝煌階段,宋版書曾經被史學家稱為"一頁千金"。我國雕版刷印的《陀羅尼經》刻印於704至751年之間,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雕版刷印品。現收藏在大英博物館的唐鹹通九年(868年)王玠為二親敬造普施的《金剛經》,是我國最完整的標有年代的雕版刷印品,此件印品雕版刻製精美、刀法純熟,墨色濃厚勻稱,圖文渾樸凝重、清晰鮮明,表明我國雕版刷印技術已達到較高水準。
進入9世紀後,我國雕版刷印技術得到普遍使用。五代時期,不僅民間盛行刻書,政府也大規模刻印儒家書籍。有記載表明,唐明宗長興三年(932年)至後周廣順三年(953年),刻印了《九經》《五經文字》《九經字樣》各二部,130冊。在宋代,雕版刷印技術的發展達到了新高度,技術臻於完善,發明瞭活字印刷,但雕版印刷並沒有被活字印刷完全替代,在古代中國印刷業中仍佔據重要的地位,尤以浙江省杭州、福建省建陽、四川省成都刻印品質都很高。宋太祖開寶四年(971年)張徒信在成都雕刊全部《大藏經》,費時22年,計1076部、5048卷,有雕版達13萬塊之多,是早期刷印史上最大的一部書。元、明、清三代基本傳承了宋代雕版刷印技術,從事刻印書籍的不僅有各級官府,還有書院、書坊和個人,刻印書籍遍及經、史、子、集四部。
北京華藝齋古籍印務有限責任公司任寶全所傳承的雕版刷印及線裝書裝幀技藝其歷史淵源可以上溯到福潤堂。福潤堂開設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掌櫃王福田是河北束鹿人,開業之初業務大多只為清宮大內做相關書籍事務,1907年,董金榜到北京進福潤堂舊書鋪做學徒,被認定為這一技藝的第一代主要傳承人。
古籍,不僅是供人們閱讀的書籍,也是可以收藏的藝術品和贈送友人的禮品,因此各項工藝十分講究。雕版刷印及線裝書裝幀技藝,凝聚着中國造紙術、制墨術、雕刻術、摹拓術等幾種優秀的中國傳統工藝,最終形成了這種獨特的中國文化工藝。至少要經過書寫、雕刻、印刷、折頁、配頁、齊欄、裁切、包角、釘線、上皮、上簽等20道多道工序。雕版刷印及線裝新印古籍裝訂技藝需要的工具有毛筆、鬃刷、硯臺、墨汁、氈板、雕版、紙捻、剪刀、折板等工具,雕版刷印刻本的樣式主要採用卷子式、精折式、蝴蝶裝、金鑲玉和方冊本等樣式。
當今,雕版刷印和線裝古籍裝訂除了第一道書寫的工序能夠被電腦印刷等現代技術替代外,其他的工序都需要人手工進行,這個手工活看上去簡單,實則在工藝技術上卻很複雜。在紙上寫出版樣行話叫寫版,寫版之後要校正,核對書寫中有沒有錯誤,確認沒有問題後就要進行反拓了。
由"華藝齋"雕版刷印的書籍還有《永樂大典》《大藏經》《敦煌遺書》《樣式雷圖檔》等20余種。每年以傳統手法創作出10余種印版。除自有華藝齋非遺展廳500平方米外,近年來還參加北京文博會、進社區等展示活動100余次。
任寶全説,其實現在他們中能夠單獨雕刻雕版的工匠已經寥寥無幾,有這門手藝的也因為沒有"活兒"只能為古雕版修修補補。現在,雕版刷印已經走進學校課堂,2014年被評為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後,任保全和老工匠們開始走進特色學校北印附小,為學生講解這項古老的技藝,體驗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
任寶全正在謀劃着建設自己的雕版印刷博物館--華藝齋中華愛印書院。"我自己有2萬多塊雕版,雕版的價值在於它的文化傳播功能,如果不能傳播文化,那只是一堆刻字的木板,雖得到精心保護,終究會腐化消失。只有把它們使用起來,刷印出書籍,才能體現其價值。"任寶全説,他計劃中的雕版印刷博物館,將展示雕版印刷的全過程,而且讓參觀者可以參與到印刷過程中。"我正在收集雕版印刷要用到的梨木板,把老匠人請回來,將雕版印刷變成一種文化創意産業,讓人們真實的體驗雕版印刷技藝,將這份中國的文化瑰寶傳播開來。"將雕版刷印及線裝書裝幀技藝世世代代傳承下去是任保全的心願,也是眾望所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