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陵村處在天壽山西峰腳下,因祖上為明朝第四位皇帝仁宗朱高熾守護陵墓--獻陵,故得名。祖先就有多人身懷武術絕技,清末,由本村村民杜常山,大號杜雲風,創立了少林會。每年正月十五、五月十三廟會都會進行表演。
解放前,少林會又引進了東莊教的五虎棍,五虎棍與少林會融合形成了五虎棍少林棍,又稱獻陵五虎棍。
獻陵五虎棍表演的場面叫《五虎出洞》,講述的是宋太祖趙匡胤與手下大將鄭子明,途經董家橋,遇董家五虎攔橋打劫,趙鄭與五虎在董家橋激烈打鬥的場面。在整本表演中,分別為八套:拳四門、棍四門、棒子四門、單刀捌子四門、虎頭鉤滾架、十字綿、五虎出洞、鴛鳯樓。五虎棍表演化粧時,趙匡胤為紅臉,鄭子明為黑臉,五虎:董達是麻子臉,董豹臉畫有攀腸,董龍臉畫有蝎子,董虎臉上畫蜈蚣、董月是凈臉腦門中間一點黑,還有一個武花旦陶三春。
獻陵村五虎少林會分文武場,文場用丹皮、鼓、兩付小釵、四付大鈸、兩付鐃或四付鐃。文場也很重要,武場在前表演,文場在後面,擂鼓助威,鼓舞士氣,鼓在武場表演,打鬥中隨時跟着動作變化,鼓點變化無窮,鼓催武動,表演者棍舞翻飛,真正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
獻陵五虎棍第一代傳承人:杜常山、辛德春、劉仲生、以及杜常山徒弟杜福申、王文申、劉金明、劉金滿、王文海、王 啟發(創立少林會)
解放前第二代傳承人:王和、董士貴、孫憲寶、王江、王煥發、董士學、董士泉、王文甫、杜福財、劉永春、應振明、應振平、劉仲田、孫憲財。
第三代傳承人(1972年開始):
武場有周滿江、周滿海、劉永君、杜福莊、王立偉、路玉珍、王立軍、王永旺、王振有、王立寶、胡國泉;
文場王文金、辛長清、杜寶樹、王建章、杜存柱、杜振川、後續王士賓、杜金龍、應立君、王亞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