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古齋雕漆師從"德成雕漆局",而後自主創立,擁有自己的産品和製作風格,且嚴格按照傳統工藝方法進行傳承着,有着嚴格的産品製作流程和檢驗機制。雕漆作品深受國內外廣大消費者喜愛。
明古齋雕漆製作技藝迄今已經有110多年的歷史了。西元1904年,肖樂安,肖興達及其師兄弟宋興貴,在北京交道口北剪子巷一個小花園成立了一個雕漆作坊,取名"繼古齋"。同年,宋興貴脫離"繼古齋"另開辦作坊,名"德成雕漆局",親自收徒授藝,以"增"字為名,如:胡增瑞、蘇增安、張增明等人。
1905年,張增明在南池子開辦了"明古齋"雕漆作坊。
1957年,明古齋從南池子搬到了北京市朝陽區龍王堂村,成立了龍王堂雕漆廠,由張榮恩繼續經營,後來明古齋雕漆招收學徒,楊之新於1983年進廠學藝。
2008年,北京舉辦奧運會,龍王堂處於奧運場館規劃地帶,雕漆廠被迫解散,為了傳承雕漆技藝,明古齋雕漆在楊之新的帶領下在北京市昌平區興壽鎮重新組建並繼續經營至今。
明古齋雕漆的特點是:主要仿製明代雕漆風格做法,但是並不排斥清代做工,相容並蓄明清兩代風格,互相滲透,製作出的産品不僅具有明代的雍容華貴同時也具有清代的精緻精美。當時有人記載了雕漆製作的過程:先制胎;次打底;幹透後,略施石磨之功,即上漆,層層加漆,多者百餘層,少亦數十層,每上一層,比挨其幹,約需兩晝夜,故一器之成,有費時數月,或一年以上者,層次足後,再以鋼刀從事雕鏤,最後令其幹透施以磨光,於是製品完成。
明古齋雕漆作品,造型美觀大氣,用料考究,製作工藝繁縟,有自己獨特的胎體設計和處理技藝,要求技師有嫺熟而精湛的技藝。它是中華民族手工技藝的經典,承載着中華民族雕漆技藝豐富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