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的重要任務。對於社會學研究者而言,建構中國社會學自主知識體系,一項核心使命就是通過建設準確認識中國社會的經驗系統,形成對中國社會具有強大解釋力的獨創性理論觀點。而任何理論觀點都必須建立在紮實的調查研究基礎之上。基於實證立場、採取田野視角、運用調查方法對社會問題展開研究分析,是社會學一以貫之的學術品格。正是因為這種“到達現場”的學術傳統,社會學才能成為科學理論體系,才能成為對哲學社會科學具有支撐作用的學科。在此意義上,開展高品質調查研究是建構社會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必由之路。
調查研究是認識中國社會的前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走出象牙塔,多到實地調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狀況、把握群眾思想脈搏,着眼群眾需要解疑釋惑、闡明道理,把學問寫進群眾心坎裏。”社會學本質上是經驗科學,其理論是從經驗總結中逐漸昇華而來的。調查研究使社會學能夠在貼近現實、回應現實中完善其理論體系。
“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馬克思主義揭示了認識與實踐之間的辯證關係: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人的知識既不是頭腦裏先天固有的,也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從實踐中産生發展起來的。調查研究就是實踐經驗的提煉方法,它把認識的主體和客體直接地、現實地聯結起來,使主體能從客體中獲得真實可靠的資訊,增加內外部聯繫的“透明度”,從而認識事物的本質。
中國社會學發展必然要以實踐經驗為基礎。沒有對實踐經驗的調查研究與總結提煉,就不可能産生為中國所需要的、反映時代精神的社會學理論。由於各自實踐不同,各國社會學對於社會的基本事實、基本判斷、基本立場和基本規律看法相異,使得不同國家沒有在本質和價值意義上普遍適用的社會學,也沒有完全同樣內涵的社會學概念。比如,不同國家雖然都有“社會流動”的概念,但卻具有不同的社會流動規律和特點。
認識中國應當從調查研究做起,在書齋裏無法認識真實的中國,也無法辨析社會學概念的中國含義。理論和觀點都要從調查研究中獲得,都要有實踐經驗的支撐。中國社會學研究者應以調查研究為方法,從點滴做起,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下大力氣、下真功夫做大量深入生活、深入實際、深入群眾的調查研究,用“腳底板”走出一幅中國社會的“地圖”。
社會調查已成為中國社會學的基礎構成
社會學在過去近兩百年間積累了豐富的系統性知識,但這些知識大多是西方社會的産物,是西方社會學者從他們的社會結構與行為方式中“萃取”出來的。因而這些知識屬於區域性的“在地理論”,即使是那些具有一定原理性的理論也不過是將西方的特殊性“普遍化”而成。中國社會學不能只是簡單借用在西方經驗基礎上生成的理論闡釋中國社會,而應該從中國實踐出發,在富有創造性的實踐經驗中尋找理論的源泉。
一百多年前,由中國學者組織實施的本土化社會調查曾引起很大反響。20世紀二三十年代,社會學家李景漢以人力車夫為調查對象,寫就《實地社會調查方法》一書。以許仕廉、吳文藻等為代表的燕京大學社會學系做了大量開拓性調查研究,這種注重調查的風氣和研究風格後來以“師承方式”被帶到西南聯大,以費孝通為首的“魁閣”研究小組又完成了《祿村農田》《易村手工業》等一系列頗具影響力的研究成果。此外,李達在中國人口問題研究中主持完成的調查、嚴景耀在犯罪研究中完成的調查等,都為中國社會學本土化作出了重要貢獻。可以説,經過百年發展,社會調查已經成為中國社會學的基礎構成,是其不斷開創發展新境的推動力。
新時代的中國社會學研究特別是自主知識體系建構,應繼承這一學術傳統,通過社會調查走進群眾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在將理論創新與現實關懷融為一體的過程中,正確總結中國道理,科學概括中國經驗。為此,研究者不僅要繼承調查研究傳統,更要在問題意識、研究方法、分析視角、理論闡釋等層面強化實證特色,用確定性、可感知的經驗事實,把調查研究視為建構中國社會學自主知識體系的邏輯起點。
開展高品質調查研究的方法路徑
圍繞中國現實問題展開調查。科學研究總是從問題開始,社會學也不例外。進入新時代,我們既面臨一系列新的發展機遇,也面臨新的矛盾和問題。能不能為更合理地解釋、解決這些新問題、新矛盾作出知識貢獻,成為擺在中國社會學研究者面前的一項重要議題。中國社會學需要回答的關鍵性問題,一定不是西方社會學者幫我們發現的,而只能從不斷變遷的中國經驗世界中提取。只有長期行走在中國的田野中,才能具備良好的學術直覺,進而準確提出問題、深入分析問題。緊盯中國現實問題開展研究,我們就完全可以避免照搬來的西方社會學理論在解決中國現實社會問題時束手無策的窘境。
將調查與研究有機結合起來。隨着各類社會調查的蓬勃開展,積累的資料越來越多,如何對其加以開發利用並産出高品質的理論成果,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我們應不斷改進調查方法,從經驗中提升洞察能力,從實踐中探尋不同社會現象之間的普遍聯繫,讓基於不同社會現象形成的分散觀點匯聚成理論體系,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逐步形成能夠科學解釋中國社會發展、破解中國現實問題的社會學方法論。
提出中國本土的社會學概念。一個好的概念不僅有助於反映經驗和現象背後的實質,也有助於研究者錨定研究的切入點,成為學術知識積累的參照坐標。而只有與本土情境一致且標識本土重要人群或事物的概念,才是真正的好概念。例如,費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有力揭示了中國人“關係取向”的行動結構和特徵,成為與西方社會學進行比較和對話的重要本土概念。提出關懷現實又富有 啟發性的本土概念,要求研究者具備“現實感”,即對中國社會實際狀況有比較深入的了解,而調查研究無疑是形成“現實感”的重要途徑。通過調查研究,有助於提出既符合一般社會科學研究規範,又深刻關懷中國人所思所盼、解釋中國社會運作機制、展現中國發展特色的學術概念,為建構社會學自主知識體系提供有力支撐。
社會學自主知識體系産生和服務於中國式現代化實踐
社會學的發展變遷從來都不是孤立發生於封閉的學術演進史空間中,而往往映射出社會自身的發展變遷規律。每當人類社會進入歷史變革期,或是面臨重大現實挑戰時,都可能引發社會學領域的應激反應。當前中國正在進行一場偉大的社會實踐,這就是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是理論研究的“富礦”,也為中國社會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提供了重要現實場域。
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徵,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首先是對中國獨特發展經驗的提煉回應,應以中國經驗為基礎,關注中國社會發展的實際問題,如共同富裕、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人口老齡化等,並對人民群眾創造出來的各種鮮活社會實踐保持高度敏感,從而為理論建構提供源泉。
同時,建構自主知識體系是一項系統的、長期的、接續積累的過程,既是知識體系的繁衍和創新,也離不開既有的知識和理論積累。應通過對既有社會學理論框架的歷史背景、思維方式及所包含經驗內涵的反思,強化對中國實踐的理論概括,進而構建具有中國主體性的學術表達,服務於中國式現代化實踐。
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特殊性和複雜性,還要求社會學自主知識體系不僅要有理論創新的能力,更要能有效指導實踐。在這個意義上,社會學自主知識體系與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相互成就。可以預見,未來在世界上有影響力的中國學術成果,一定是那些通過紮實系統的社會調查,提煉出具有中國特色,被國際學術界廣泛認可的核心概念、研究範式、經典案例、中層理論乃至宏觀理論,以及在建構中國社會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同時又能為中國式現代化發展貢獻力量的優秀作品。(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