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汽車産業産值增幅創近十年新高,醫藥健康産業規模破萬億 北京産業經濟交出亮眼成績單
2024年,本市工業和資訊軟體業合計實現增加值突破1.7萬億元,佔GDP比重接近35%,對全市經濟增長貢獻率接近6成。同時,汽車産業産值增幅創近十年新高,醫藥健康産業規模破1萬億元,數字經濟增加值突破2.2萬億元,經濟發展基本盤更加穩固。據1月23日市經濟和信息化局介紹。
支撐強
新能源汽車産量增長近3倍
小米、理想、享界……2024年,北京多款明星車型相繼面世,汽車産業正提速駛向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數據顯示,2024年,本市汽車産業實現産值約4430億元,同比增長15.9%,增幅達到近十年來新高。
不僅是汽車産業“一枝獨秀”。“去年,重點産業支撐更強,汽車製造業、電子資訊業‘雙引擎’實現15%以上增長,成為全市製造業增長的關鍵帶動力量。”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經濟運作處處長王德給出一組亮眼的數據:新能源汽車産量約30萬輛、同比增長近3倍,智慧手機産量達到1.2億部。
備受關注的北京汽車産業2025年如何再進一步?
“今年我們將發揮關鍵整車企業産業鏈帶動作用,推進産業鏈圖譜落地,在三電、感知、底盤等關鍵領域加強産業基礎培育,提升製造與供應能力,落地一批標誌性零部件産業化項目。”市經濟和信息化局汽車處處長李蛟回應,同時,推進京津冀三地整車和零部件供需對接,提升近地化零整配套水準,京津冀汽車生態港完成首批多樣態廠房和綜合服務中心主體工程建設;在關鍵核心技術方面,也將推進車規級晶片、高階智駕系統、新一代動力電池等攻關,完成技術創新突破20項。
在備受關注的自動駕駛方面,2025年本市還將系統推進打造“雙智”城市,開啟自動駕駛示範區4.0階段建設,在全市更大範圍、更廣區域開展路側設施分級分類建設,加快部署智慧化基礎設施和新型網路設施,協同天津、河北圍繞大興機場、京津冀汽車生態港等重點場站、重要園區開啟區域示範。
後勁足
高精尖佔製造業投資9成以上
2024年,本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突破2.5萬億元,數字經濟增加值突破2.2萬億元,經濟發展基本盤更加穩固。
這幾個數字的含金量不低,背後有一批關鍵技術得以突破:6G智簡網路架構的創新設計初步告捷,成功搭建國際上首個通信與智慧深度融合的6G試驗網;腦機介面從實驗室走進臨床,實現了用意念控制游標移動;人形機器人“天工”實現了全球首例純電驅全尺寸複雜地形擬人奔跑;全球最高解析度的硅基OLED螢幕和全球領先的裸眼3D光場螢幕亮相;全國首個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透皮貼劑獲批上市……
王德説,2024年本市新建氫能、智慧檢測裝備、氫能通用航空等3家市級創新中心,123家市級企業技術中心。26個産業創新平臺完成74項共性技術突破、194項關鍵成果落地應用。
新動能依然強勁。2024年,本市戰略性新興産業和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分別超過三成和四成,同比增速達14.6%和9.6%;工業重點産業和資訊軟體業投資均實現30%以上增長;以積體電路、智慧網聯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為代表的高精尖産業投資佔製造業投資的比重超過九成。
新目標
本市將再添萬億級産業集群
2024年,北京萬億級産業集群再添新力量——醫藥健康産業規模突破1萬億元。新的計劃已經出爐:北京將在現有現代化産業集群的基礎上,再打造一個萬億級産業集群。“我們將啟動綠色能源與節能環保集群萬億級規模的培育工作,支援新型儲能等新技術方向的重大項目和中試平臺建設,加快佈局虛擬電廠、綠色智慧微電網等示範場景,打造首都産業經濟新的增長極。”王德説。
優勢産業也將全面壯大。本市將圍繞關鍵裝備、生物醫藥、信創、工業軟體、機器人等重點方向,集中實施一批並購重組重大項目;推動未來産業佔先發展,健全未來産業發展的技術評估、資源聚合、項目跟蹤、場景供給等機制,緊密銜接原始創新資源,支援和儲備1000個前瞻性項目。
增長曲線的上揚需要更多創新支援。為此,本市將系統佈局中試驗證平臺,爭取建設1到2家國家級製造業中試平臺、10家市級中試平臺,新創建100家以上市級企業技術中心,建設開源技術創新生態,努力建設成為全國最大的開源技術平臺和國際開源社區,吸引全球的創新資源匯聚北京。
“我們將推動儲備政策早出、快出、加力出,同時圍繞穩增長、提新質、抓重點等方面儘快推出一批增量政策,發揮穩固經濟運作、加快項目建設、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關鍵作用。”王德説。(曹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