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經濟增長5.1%背後——製造業轉型凸顯“壓艙石”效應 ​

日期:2024-11-08 08:04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北京前三季度經濟數據近日發佈,5.1%的增速明顯超出全國4.8%的增速,顯現出經濟穩步向好的回升態勢。其中,工業成為一大亮點,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9%,居近年來的高位,對北京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15%以上。

  是什麼撐起了北京工業的強勁增長?

  細看市統計局公佈的數據,前三季度,規模以上工業中,電腦、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汽車製造業分別增長19.5%和18.4%;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和風力發電機組産量分別增長5.5倍、62.8%和21.2%。這些競相跑出加速度的高技術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産業,共同鋪展出北京製造業向高端化、智慧化轉型的圖景。

  新能源汽車,可以作為解析北京製造業新動能的一隻“麻雀”。

  在雲集高端製造工廠的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小米汽車工廠堪稱明星項目。在這一佔地71.8萬平方米的巨大園區內,每隔76秒就有一輛新車誕生。從2024年6月開始,小米汽車連續4個月交付量破萬輛,10月更是首次邁上月交付超兩萬輛的新臺階。

  汽車製造業聚集的順義區,曾經歷傳統汽車市場下滑的陣痛。面對困局,順義相繼引入北京賓士順義工廠、理想汽車等整車企業和海斯坦普、理工華創等重點核心零部件項目。如今,新能源與智慧網聯汽車産業生態正逐步壯大。

  也許有人會疑惑,對於北京這樣一座超大城市而言,第三産業比重已經超過80%,在減量發展的大背景下,製造業還是不是經濟增長的“壓艙石”?

  對此,北京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産業發展研究所所長馮丹分析,近年來,發達經濟體“再工業化”趨勢明顯,通過科技進步推動傳統産業升級換代,進而促進實體經濟轉型復蘇。從國際經驗看,每人平均GDP約3萬美元時,紐約、東京製造業佔GDP比重分別為15%、17%。2023年北京每人平均GDP約為2.85萬美元,但製造業佔GDP比重明顯低於上述兩大城市。

  可以説,製造業作為穩定首都經濟增長的“壓艙石”地位沒有變,只是需要更好地發揮北京科技創新優勢,加快向更高附加值、更低資源消耗的高精尖産業轉型,發展能夠催生新質生産力、符合高品質發展方向的先進製造業。

  近年來,北京也正在用實際行動加大工業投資,促進製造業比重保持合理增長。2024年前三季度,北京製造業投資增長44%,其中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增長66.7%,新設製造業企業數量佔全市新設企業數量的比重同比提升了0.2個百分點。

  成績雖然喜人,但仍應清醒看到,與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相比,北京在汽車、電子資訊、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等主導産業上仍面臨競爭加劇、後勁不足的困境,部分産業鏈必要環節缺失的短板制約明顯,亟待多方發力夯實製造業根基。

  多家從北京搬遷外地的創新企業反映,經過漫長探索,企業研發成果終於要落地時,發現北京産業基礎的“硬條件”跟不上,只能被迫將生産基地遷出去。即便放眼京津冀地區,發展先進製造業的産業配套能力仍顯不足。如智慧網聯汽車生産所需的大量零配件,需要從長三角、珠三角跨區調貨;很多企業的新品在試製階段,必須頻繁赴珠三角打樣、調整。另外,産業集群式發展讓部分京企服務的企業客戶幾乎都聚集在長三角或珠三角,這也成為企業外遷的重要原因。

  供應鏈太長,土地資源稀缺,讓北京製造業成本攀升;京津冀製造業配套能力和集群能力的劣勢,進一步加大了先進製造業企業流失的風險。馮丹建議,北京應推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以製造業“數智化轉型”降成本,同時加快優勢科技園區面向京津冀佈局,構建“創新研發—成果孵化—産業化落地”的創新創業生態鏈條。(趙語涵 孫傑)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