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以來,北京大興區和順義區依託機場臨空區建設,深度融入區域協同發展,與津冀兩地持續深化合作,有效助力京津冀區域高品質發展。
一、經濟發展步入“提質期”,民生建設跑出“加速度”
大興區地區生産總值實現翻番,由2013年的517.4億元躍升至2023年的1041.1億元,三次産業構成由4.4:35.4:60.2變化為1.4:29.8:68.8;2014-2022年[1],大興區工業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勢頭良好,産值由44.1億元提升至538.3億元,年均增速達36.7%。順義區地區生産總值突破2千億元,由2013年的1260.0億元提高到2023年的2203.6億元,三次産業構成由2.0:42.6:55.4變化為0.7:27.7:71.6;順義區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由303.3億元上升到476.7億元,佔全區GDP比重在2成以上,保持各行業第二位,持續引領全區經濟高品質發展。
圖1 2013年和2023年大興區和順義區三次産業結構圖片
兩區紮實推進共同富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讓人民更多地共用發展成果。大興區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2]的33849元提高至2023年的59556元,居民每人平均消費支出由23402元提高至36613元。順義區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翻倍,由2015年的28257元提高到2023年的51237元,居民每人平均消費支出由18231元提高到32052元。
圖2 2015-2023年大興區和順義區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情況
二、機場建設引領“新動能”,軌道交通鋪展“新畫卷”
“世界級機場群”初現雛形。2019年9月,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正式通航,北京邁入“一市兩場”雙樞紐時代。截至2023年底,大興機場建成以來圓滿保障進出港航班76.45萬架次,保障旅客9397萬人次。機場實際入駐運作航空公司34家,其中國內航空公司16家,國際及地區航空公司18家,累計開通航線285條,客運航空公司通達航點163個。首都機場近十年旅客吞吐量超7.7億人次,貨郵吞吐量超1800萬噸,航班起降超500萬架次,處於全國領先水準。已與40余個國家、210余個城市和地區實現通航。兩大機場比翼齊飛,為京津冀機場建設成為世界級機場群提供重要支撐。
京津冀交通一體化“提檔加速”。大興區“五縱兩橫”立體綜合交通網路建設取得顯著成效。軌道交通新機場線工程、京雄城際鐵路工程、城際鐵路聯絡線一期工程、津興城際鐵路等全線貫通;加快與廊坊市共同推進聯合公交系統,實現跨區域公交互聯互通。順義區不斷強化交通路網一體化建設,持續加強東北部交通樞紐作用,會同華北空管局實現空域終端協同管理;首都機場廊坊城市航廈開啟試運作,成為全國首座服務“兩市三場”的城市航廈;主動融入“軌道上的京津冀”建設,順義西站順利完工;全力推進京密高速二期、通懷路、宋梁路北延等項目建設,R4線一期納入全市軌道交通第三期建設規劃。一小時通達京津冀的“交通網”越“織”越密,協同發展的“大棋局”越“走”越暢。
三、産業發展形成“聚能環”,協同創新引入“動力源”
發展聚力,創建國家級臨空經濟示範區。大興機場臨空經濟區構建以生命健康為引領,以樞紐高端服務和航空保障為基地、以新一代資訊技術和智慧裝備為儲備的“1+2+2”産業發展體系。在“雙自貿”政策加持下,臨空區高水準開放助力京津冀協同發展邁上新臺階。截至2023年底,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累計註冊企業近萬家,其中北京自貿區大興組團和河北自貿區大興機場片區累計註冊企業5764家,引入華芯智慧無人機華北製造項目和吉諾衛創新疫苗生産、璦格幹細胞、希諾因等生命健康企業,為臨空産業積蓄持續發展動力。首都機場臨空經濟區着力構建以航空服務、貿易物流、商務會展、科技服務為代表的高端臨空産業體系。截至2023年10月底,已有註冊企業4686家,擁有以萊伯泰科為代表的北京市市級企業技術中心近20家,以海光儀器為代表的“專精特新”企業近60家,以寶潔為代表的外資研發中心3個,形成“臨空特色、科技引領、梯次佈局、創新驅動”的高品質發展格局,2023年在全國17個國家級臨空經濟示範區中發展總指數排名第一[3]。
創新先行,優化京津冀協同發展營商沃土。大興機場臨空經濟區高標準開展新業態探索和國際先進規則的本土孵化,2022年7月,京津冀地區首個新型國際貿易公共服務平臺“京貿興”投入使用,為離岸貿易提供數智化合規服務,被評為2022年北京市第二批“兩區”建設改革創新實踐案例。上線一年多來,已為60余家銀行和企業提供總額近70億元的核查服務[4]。自貿區任務清單全部實施,獲評國家級、省市級4項最佳實踐案例。首都機場臨空經濟區積極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和國家政策先行先試,創新建立特殊物品公共查驗平臺,開展生物醫藥保稅研發,支援開展民航業首例數據出境業務等。2023年8月與天津港保稅區簽訂合作備忘錄,聯手打造“3+4+5”合作格局,雙方依託區位優勢在航空航材、跨境電商等領域深化合作,首都機場集團、空客集團等一批重點企業實現京津雙城佈局。
注:
[1]工業戰略性新興産業統計始於2014年。
[2]按照國家統計局要求,自2015年起,北京市按照城鄉住戶調查一體化改革後的新口徑發佈全市和分城鄉的居民收支數據。
[3]數據來源於《中國臨空經濟發展指數2023》。
[4]來自“大興臨空”公眾號,截至2023年10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