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新增“兩區”建設項目超7000個 上半年本市實際利用外資近百億美元
全國首家外商獨資新設券商落地,北京首趟直達歐洲的中歐班列開行……2023年以來,北京高水準開放的步伐越邁越大。8月17日舉辦的上半年“兩區”建設新聞發佈會表示,上半年,全市新增“兩區”入庫項目7035個,同比增長208.1%;全市實際利用外資99億美元,完成全年目標的60%,其中自貿試驗區實際利用外資佔全市比重達14.9%,合同外資佔全市比重達26%,引資的強磁場效應逐步顯現。
標誌性項目紛紛落地
走進位於建外SOHO東區的全國首家化粧品個性化服務專營店,幾位愛美人士正在專業儀器前進行皮膚檢測。根據檢測分析結果,調配師可在無菌調配室內製作出適合個人皮膚狀態的化粧品,實現“專人專方”。化粧品個性化服務的落地,是北京“兩區”建設的縮影,將助力新興行業快速發展。
“今年,全國自貿試驗區建設迎來十周年,‘兩區’建設也即將迎來三周年。”市“兩區”辦專職副主任劉梅英介紹,在這樣一個承上啟下的節點,北京堅持開放引領度、市場感受度、政府支撐度三維聯動,緊抓制度創新、園區提質和項目落地,在提高要素協同效益上下功夫,推動各項任務取得新成效。
伴隨高水準開放,北京科技創新産業動能進一步增強,2023年,經認定的外資研發中心進一步擴圍,累計達到73家。北京金融産業創新也更加活躍,上半年,法興(中國)和德意志(中國)成為首批納入人民銀行碳減排支援工具範圍的外資銀行,此外,全國首批新能源REITs項目、全國首家外商獨資新設券商渣打證券、摩根士丹利證券另類投資子公司等標誌性項目紛紛在京落地。據統計,上半年,全市新增“兩區”落地項目4430個,落地率為63.0%,超過全年目標任務23個百分點。
創新政策優化投資環境
乘着“兩區”建設的東風,北京正積極打造高水準人才高地。2023年以來,北京的國際人才全環節服務進一步優化,通過開展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認定標準試點,擴大和暢通國際人才引進渠道,同時積極推動外國人工作許可、工作類居留許可“兩證聯辦”,下放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受理許可權。自2月1日起,在京外籍人才均可享受“兩證聯辦”服務,辦理時限進一步縮減到5至7個工作日。目前,已有2300多人就近辦理證件。
北京的投資環境也在持續優化,一批創新政策落地實施。2023年5月起,自貿試驗區演出經紀機構營業性演出活動實施審批告知承諾制,市場主體享受到更多便利。同時,國際收支便利化水準不斷提升,跨境金融服務平臺已累計為北京地區超萬家企業提供融資和便利化服務8萬多筆,金額超2100億美元。
為加強知識産權保護,北京市數據知識産權登記平臺於6月正式上線,目前已頒發26件數據知識産權登記證書。不久前,北京還出臺十項措施推動知識産權質押融資服務高品質發展。數據顯示,北京知識産權質押貸款規模逐年快速增長,貸款餘額連續兩年同比增長超60%。
數字經濟成高品質發展新引擎
數字經濟是北京“兩區”建設的重要特徵。2023年上半年,全市數字經濟實現增加值9180.5億元,同比增長8.7%,佔地區生産總值比重44.5%,同比提高1.1個百分點;數字經濟核心産業實現增加值5565.1億元,增長10.9%,佔數字經濟增加值比重超6成,數字經濟成為“兩區”最活躍的增長新動能、高品質發展的新引擎。
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副局長王磊介紹,2023年以來,全市首個5.5G實驗基站建成開通,6G新型空口技術試驗驗證平臺搭建完成;城市空間計算操作2.0版本在中關村西區等地試點完成;在國內公佈的100多個人工智慧大模型中,北京約佔一半。上半年,北京新建5G基站1.65萬個,千兆固網新接入45.6萬戶,實現五環內全覆蓋、五環外重點區域和典型場景精準覆蓋。此外,建成國家工業網際網路大數據中心和頂級節點指揮運營中心,接入企業超55000家;華北地區首個獲批的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公共算力開放創新平臺已正式投入運營。
數據顯示,北京資訊軟體業增長強勁,上半年實現營收12984億元,同比增長17.4%,佔全市GDP的比重升至21.6%,營收總量佔全國比重超過1/4,增速高於全國4.8個百分點。人工智慧、區塊鏈、信創、工業網際網路等核心産業規模均居全國之首,網際網路3.0企業超6000家、位列全國第一。(馬婧 陳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