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楫篤行謀發展 步履鏗鏘向未來 ——2017—2021年北京經濟社會發展綜述

日期:2022-06-13 16:42    來源:北京市統計局

分享:
字號:        

  市十二次黨代會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市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重要講話精神,以首都發展為統領,團結奮鬥、砥礪前行,積極應對複雜多變的外部環境和新冠肺炎疫情考驗,圓滿完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和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慶祝活動、“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世界園藝博覽會等重大活動服務保障任務,精心籌辦和舉辦冬奧會、冬殘奧會,全力推動首都發展,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成就。

  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高品質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堅定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有力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入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經濟實力持續提升,高品質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經濟總量突破4萬億元。全市地區生産總值在2018年突破3萬億元,2021年超過4萬億元(為40269.6億元),從2萬億(2013年)到3萬億歷時5年,從3萬億到4萬億僅用3年。每人平均GDP在2017年突破2萬美元,2021年超過2.8萬美元,繼續居各(省、區)市首位。2016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突破5000億元,2021年接近6000億元。

圖1 2017—2021年地區生産總值及增長速度

2017—2021年地區生産總值及增長速度

  經濟結構持續優化升級。服務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保持在80%以上;産業高端化特徵更加明顯,數字經濟比重由2017年的36.3%提高至2021年的40.4%,高技術産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佔比均在1/4左右(二者有交叉),文化産業成長壯大,增加值佔GDP比重超過1成,穩居全國第一。消費結構持續升級,2017—2021年服務性消費年均增長8.2%,高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速5.7個百分點;2021年網上零售額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36.3%,較2017年提高18.7個百分點。新基建加快佈局,2021年完成固定資産投資佔全市投資的比重為9.1%,比2018年提高3.4個百分點。對外貿易品質穩步提升,2021年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達到30438.4億元,與2016年相比年均增長10.3%,出口商品中,機電産品、高新技術産品出口額比重均保持在4成以上(二者有交叉);服務業擴大開放成效顯著,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佔對外貿易總額[1]的比重接近3成。

圖2 2017—2021年數字經濟增加值及佔地區生産總值比重

2017—2021年數字經濟增加值及佔地區生産總值比重

圖3 2017—2021年網上零售額及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

2017—2021年網上零售額及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

  創新引領作用更加突出。2020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佔GDP比重為6.44%,比2016年提高0.95個百分點;其中基礎研究經費佔R&D經費比重為16%,提高1.8個百分點,佔全國基礎研究經費的25.4%,成為國家原始創新的核心力量。創新投入增加帶動創新産出豐碩,2021年專利授權量19.9萬件,比2016年增加近10萬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量所佔比重達到39.8%;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185件,是全國平均水準的近十倍。創新輻射作用不斷增強,2021年,全市技術合同成交總額7005.7億元,是2016年的1.8倍,其中流向外省市佔比62.1%,提高11.4個百分點。

圖4 2016—2020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及佔GDP比重

2016—2020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及佔GDP比重

  經濟發展效率明顯提升。社會勞動生産率由2016年的22.5萬元/人提升至2021年的31萬元/人以上。能效水準穩居全國省級地區前列,2020年能源消費總量6762.1萬噸標準煤,比2016年減少154.6萬噸標準煤;按可比價格計算,萬元GDP能耗0.21噸標準煤,不到全國平均水準的一半。

  二、區域功能調整優化 新空間格局加快構建

  以區域功能定位為指引,積極推進城市空間佈局優化調整,聚焦重點示範園區和優勢産業,強化高端功能集聚,新空間格局加快構建,重點區域帶動顯效。

  新空間格局加快構建。核心區強化政務、文化功能,“大戲東望”“故宮以東”等特色品牌讓傳統文化煥發新活力,以“文化共用”空間[2]探索新時代下歷史文化街區的有機更新模式,2021年末常住人口占全市的比重由9.7%下降到8.3%,法人單位從業人員平均人數[3]較2018年高點下降10.9%。中心城區常住人口占比下降7.5個百分點,區域集中了全市9成以上的高技術服務業和文化産業,GDP佔全市的比重超7成。“多點”區域製造業鏈條較為完整,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中,超4成高技術製造業、超5成戰略性新興産業産值在這裡産生。副中心所在的通州區逐步完善城市綜合功能,對接中心城區功能和人口疏解,地區生産總值佔比由2016年的2.8%提升至3.0%,常住人口占比由6.6%提升至8.4%。生態涵養區綠色發展成效顯著,各區森林覆蓋率均在48%以上,鄉村旅游總收入保持在10億元以上。

  重點功能區呈現集聚效應。高端産業功能區[4]佔據全市經濟總量的半壁江山,2021年實現增加值2.2萬億元,佔全市GDP的53.6%,比2016年提高5.3個百分點。特色功能區加快建設,新首鋼高端産業綜合服務區形成“體育+”“科技+”協同發展産業格局,截至2021年底,首鋼主廠區入駐企業110余家,其中“體育+”産業佔比超1成,“科技+”産業佔比超3成。麗澤金融商務區着力打造數字金融科技示範園,域內註冊企業727家,新興金融企業佔比超過一半。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聚焦發展生命健康、航空服務保障、樞紐高端服務、新一代資訊技術,域內註冊市場主體2384家。北京城市副中心運河商務區着力打造副中心高端功能區,2021年商務服務業收入佔規模以上法人單位收入超7成。“三城一區”主平臺建設取得新成效,2021年R&D經費內部支出及R&D人員均佔全市的5成以上,增加值佔GDP比重保持在3成以上。

圖5 2017—2021年高端産業功能區增加值及佔GDP的比重

2017—2021年高端産業功能區增加值及佔GDP的比重

  三、城市更加和諧宜居 人民群眾幸福感不斷增強

  堅持“發展為了人民”,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城市品質不斷提升,緊扣“七有”“五性”改善民生福祉,積極穩定就業,提升社會保障水準,努力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進一步增強。

  環境更優美交通更便捷。持續實施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深入推動“一微克”行動,2021年大氣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細顆粒物(PM2.5)、可吸入顆粒物(PM10)年平均濃度值分別較2016年下降70%、45.8%、54.8%和40.2%,大氣污染治理經驗被納入聯合國環境署“實踐案例”。滾動實施百萬畝造林綠化工程,全市森林覆蓋率由2016年的42.3%提高至2021年的44.6%;大力建設城市休閒公園,建成區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86.8%。交通出行更加便捷,2021年軌道交通運營總里程783公里,市郊鐵路開行近400公里,分別比2016年增加36.4%和3倍;中心城區綠色出行比例由2016年的71.0%提高至2021年的74.0%。

圖6 2017—2021年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

2017—2021年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

圖7 2017—2021年軌道交通運營線路長度

2017—2021年軌道交通運營線路長度

  公共服務供給持續優化。教育、醫療、養老、體育等公共服務水準全國領先。2021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中教育支出佔比15.9%,較2016年提高2.1個百分點,適齡兒童入園率90%,普惠率達到88%,小學、初中就近入學率均保持在99%以上,順利實施中高考改革,穩妥推進“雙減”政策落地。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醫藥分開、醫耗聯動綜合改革成效顯著,截至2021年,組建家庭醫生團隊5518個,簽約服務滿意度89.1%,高於2018年12.2個百分點[5],每千常住人口醫院床位數、執業(助理)醫師數分別由2016年的5.06張、4.64人,增加到2021年5.59張和5.64人。構建“三邊四級”就近養老服務體系[6]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從無到有累計建成運營1000余家,中心城區基本實現照料中心全覆蓋。體育事業蓬勃發展,“十三五”期間,組織全民健身賽事活動10萬餘項次,經常參加體育運動的人口比例超過一半,累計建成1910處多功能場地、216公里健走步道。

  就業規模穩步擴大。全市從業人員由2016年末的1220.1萬人擴大到2020年的1259.4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始終控制在5%以內。就業人口素質繼續提高,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20年15歲及以上常住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為12.6年,比2010年提高0.9年。

  社會保障水準全面提升。整合各類救助政策,低保標準從2016年的800元/月提高到2021年的1245元/月。率先建成城鄉統一、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2021年末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職工基本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的人數分別為1725.1萬人、1486萬人、1359萬人、1307.2萬人和1082.7萬人,比2016年末均實現兩位數增長,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障和基本醫療保險的人數分別為191萬人和400.8萬人。

  居民生活水準邁上新臺階。全市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在2018年超過6萬元,2021年達到75002元,2017—2021年年均實際增速為5.4%,其中農村居民收入年均增長6.3%,快於城鎮居民1個百分點。居民消費結構持續升級,每人平均消費支出由2016年的35416元增加到2021年的43630元,其中服務性消費佔比自2016年以來超過一半,2021年為57.1%。

圖8 2017—2021年全市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長速度

2017—2021年全市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長速度

  四、非首都功能疏解有序推進 京津冀協同發展取得積極成效

  緊緊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牛鼻子”,大力開展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縱深推動區域協調合作,京津冀協同發展向更高水準邁進。

  非首都功能疏解紮實推進。北京成為全國第一個提出減量發展的城市。深入實施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2017年以來累計退出一般製造業企業1871家,疏解提升區域性批發市場和物流中心644個,集中疏解任務基本完成。常住人口自2017年以來逐年減少,2021年末為2188.6萬人,比2016年末減少6.8萬人。

  協同發展重點領域取得突破。在重大産業合作項目帶動下,2014年以來河北省累計承接京津轉入法人單位2.9萬個、産業活動單位1.1萬個,中關村示範區企業在津冀兩地分支機構累計9000余家,區域第三産業比重由2013年的58.1%提高到2021年的64.9%。深化大氣污染聯防聯治,2021年區域PM2.5平均濃度為36.9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62.3%。“軌道上的京津冀”加快建設,京津冀核心區1小時交通圈、相鄰城市間1.5小時交通圈基本形成,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正式投運。公共服務共建共用紮實推進,組建16個京津冀高校創新發展聯盟,成立14個跨區域特色職教集團,臨床檢驗結果互認醫療機構總數達到485家。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抓手。

  主動支援雄安新區建設。與河北省簽署共同推進雄安新區規劃建設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確定8個重點合作領域及一批先期支援項目。京雄城際鐵路全線開通運營,雄安進入北京1小時交通圈;截至2021年6月,北京企業轉移雄安新區累計註冊3756家,中關村科技園在雄安新區設立分園,中關村示範區企業在雄安設立分支機構達到142家。16家市屬國企主動參與、支援服務雄安新區建設。

  回首來路,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北京因時乘勢、奮楫篤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績。展望前途,內外部環境更加複雜多變,北京發展所面臨的困難挑戰與機會機遇並存,需始終胸懷兩個大局,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牢牢把握首都工作特點,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以首善標準不斷開創各項事業發展新局面。

  註釋:

  [1]對外貿易總額為貨物進出口總額與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之和。

  [2]“文化共用”空間是指利用多樣的空間組合,分散式的基礎建設佈局,實現歷史名城建築共生、居民共生與文化共生。

  [3]法人單位從業人員平均人數為2020年數據。

  [4]高端産業功能區包括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金融街、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北京商務中心區、首都機場臨空經濟示範區、奧林匹克中心區。

  [5]簽約服務滿意度指標於2018年開始統計。

  [6]“三邊四級”就近養老服務體系是指在政府主導下,通過構建市級指導、區級統籌、街鄉落實、社區參與的四級居家養老服務網路,實現老年人在周邊、身邊、床邊就近享受居家養老服務。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