韌性強 品質好 結構優 動力足 北京經濟規模4年擴大1萬億

日期:2021-01-13 07:35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韌性強 品質好 結構優 動力足 北京經濟規模4年擴大1萬億

“十三五”時期北京經濟實力持續增強

  從新中國成立到2007年,北京市經濟規模登上第1個萬億台階用了58年時間;到2013年登上第2個萬億台階,用了6年;到2018年登上第3個萬億台階,用了5年時間。如果把目光聚焦在“十三五”期間,北京僅用4年就讓經濟規模擴大了1萬億。

  這新增的1萬億含金量不同以往,是在經濟結構深度調整背景下取得的1萬億,品質更好、效率更高,也更加來之不易。在1月12日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的“回顧‘十三五’展望‘十四五’”系列新聞發佈會經濟發展專場上,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信息化局、市統計局介紹,過去5年,北京經濟發展韌性強、品質好、結構優、動力足,全市地區生産總值2016到2019年年均增長6.6%,從2015年的2.5萬億元提升至2019年的3.5萬億元。

  韌性強

  中小微企業營業利潤轉正

  北京城的中小微企業承載著全市超7成的就業。新冠疫情突如其來,中小微企業扎堆的餐飲住宿、交通運輸、文化旅遊等行業“受傷”嚴重。

  突發疫情考驗著北京經濟的韌性——疫情之下,中小微企業的復工復産成為2020年經濟發展的一道難題。2020年2月初,“促進中小微企業持續健康發展16條”出爐,這是2020年市政府出臺的第一個支援企業發展的政策,房租、融資等多方面措施,涉及財政支援約70億元,為企業紓困解憂。

  2020年第三季度,中小微企業的營業利潤增速終於由負轉正。“‘十三五’時期,北京經受住外部複雜環境和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的嚴峻考驗,宏觀經濟運作總體穩定,微觀市場主體發展活力持續增強。”1月12日的發佈會上,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林恩全亮出北京“十三五”經濟發展成績單:2019年比2015年經濟總量增加1萬億元,預計“十三五”末地區生産總值將超過3.6萬億元;每人平均GDP達2.4萬美元左右,較2015年提高0.6萬美元,保持全國領先;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9萬家,是“十二五”末的2.4倍;擁有獨角獸企業93家,居全球榜首;特別是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的嚴峻考驗,新設企業數量自2020年8月起連續5個月同比正增長。

  當前疫情輸入風險與本地病例零星散發交織,防控形勢依然嚴峻複雜,2021年北京如何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

  “這再次提醒我們抓好今年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必須始終堅持以常態化疫情防控為前提,採取精準有效措施鞏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經濟復蘇成果。”林恩全説。

  品質好

  更少資源消耗支撐更高品質發展

  穩健增長的同時,首都經濟的底色也是綠色的——預計“十三五”末,北京單位地區生産總值能耗較2015年下降21%左右;單位地區生産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預計較2015年下降22%以上;單位地區生産總值水耗較2015年下降15.6%以上;全市森林覆蓋率由2015年的41.6%,提高到“十三五”末的44.4%。

  這意味著,北京正以更少的能源、水、土地等資源消耗,支撐和推動經濟更高品質發展。據介紹,“十三五”時期,北京市把更多時間和精力放到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高品質發展上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先後出臺推動高品質發展實施方案、高品質發展綜合績效評價辦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率先形成落實國家高品質發展決策部署的政策體系。

  北京是全國第一個減量發展的城市,“十三五”時期實現人口、建設用地規模“雙下降”。來自市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全員勞動生産率從2015年的21.2萬元/人提高到2019年的28.2萬元/人,居全國各省區市首位。製造業地均産值比2015年提高15%左右。

  更值一提的是,居民收入穩步增長。全市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4.8萬元提高到2019年的6.8萬元、居全國第二位,年均實際增長6.6%、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

  結構優

  本市將打造全球數字經濟標桿

  根據預測,2021年本市醫藥製造業將迎來爆發性增長。持續多年的耕耘,讓疫苗、診斷試劑、藥物研發攻關不斷跑出“北京速度”。

  危中尋機、化危為機,得益於本市新舊動能轉換步伐加快,産業結構全面優化。目光投向數字經濟領域。據統計,2019年本市數字經濟增加值超1.3萬億,佔GDP比重達38%,穩居全國首位。2020年1至11月,本市規模以上軟體和資訊服務業實現營業收入14906.1億元,以電子資訊傳輸服務、數字技術服務兩大領域為主的數字經濟繼續保持快速發展。

  市經濟信息化局副局長潘鋒介紹,“十四五”時期,本市將構建集“數字基建-數字交易-數字平臺-數字場景”于一體的數字經濟新生態,努力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這其中包括率先實現自貿區固移雙千兆覆蓋,開展衛星網路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創建國家人工智慧創新應用先導區,推進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建設,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晶片、作業系統、數據庫等關鍵核心技術,建設世界級標桿智慧工廠等重要細分目標。

  聚焦“高精尖”“白菜心”,本市産業數字化、高端化特徵凸顯。市統計局副局長龐江倩介紹,北京2016-2019年金融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5%、佔GDP比重達到18.5%;工業結構深度調整,全市退出一般製造業企業2154家,高技術産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佔比分別達到24.4%和23.8%。

  今後5年,北京還將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基點,充分激發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積極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鼓勵消費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推進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國際消費樞紐建設,圍繞環球主題公園打造旅遊消費集聚區。

  動力足

  將制定國際科創中心建設計劃

  幾天前,中關村示範區再傳喜訊,盛諾基醫藥科技公司自主研發的晚期肝癌細胞原創新藥Ⅲ期臨床試驗獲得成功;幾個月前,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投用,成為懷柔科學城首個進入科研階段的大科學裝置;在未來科學城,中國商飛的智慧新能源飛機ET480全尺寸樣機近日總裝下線,突破傳統鋰電池續航里程短的瓶頸;新冠病毒英國突變體序列公佈後10天,經開區企業義翹神州就成功表達N501Y突變體重組蛋白,並快速上線供應全球。

  這是屬於北京的硬科技、硬實力。“創新是北京高品質發展的第一動力。”龐江倩透露,“十三五”時期,北京創新投入産出量質齊升,2019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達到2233.6億元,相當於全市GDP的6.31%,比2015年提高0.72個百分點;創新投入增加帶動創新産出豐碩,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為132件,是全國平均水準的近十倍。

  此外,作為全國唯一一個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城市,北京五年來形成了120余項全國首創的突破性政策和創新制度安排,向全國推廣了6批25項創新經驗。“十三五”時期,北京實際利用外資800億美元左右,約是“十二五”時期的1.8倍,佔全國比重超過12%。

  “‘十四五’時期,本市將強化創新核心地位,加快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林恩全説,本市將制定實施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戰略行動計劃,著力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統籌佈局“從0到1”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進“三城一區”融合發展。(曹政)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