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70年農業生産由傳統走向現代 村裏生活比肩城市社區 本市城鄉融合發展程度達86.6%
説起城與鄉,往往給人距離感。歷經70年發展,北京卻走出了一條從城鄉二元結構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市統計局日前發佈報告顯示,2018年北京城鄉融合發展進程綜合實現程度達到86.6%,在社會發展、生態文明、社會治理、公共服務和民生品質方面均實現較高程度的融合發展。
高端農業産品直通市民家
眼下正是大桃熱賣季,每天在一個名叫“蜜桃粉”的微信群裏,各類大桃、蟠桃剛剛預告下樹,就被群裏顧客爭相訂購。微信群的群主叫岳巧雲,是個地道的平谷姑娘。曾經在市區工作的她瞅準這幾年家鄉發展的機遇,返鄉創業創辦合作社,幫助農民將精品大桃運用電商、高端商超等渠道,直通市民家的“果籃子”。
道路的修建、物流的發展,拉近了城鄉間的距離,市民在手機上輕點就能有優質農産品送到府來。而這一轉變同樣引領着京郊農業的轉型升級:平谷的大桃從幾個品種發展到四大類、218個品種;通州西集的櫻桃樹經過矮化被種進大棚,品質媲美進口車厘子……
市農業農村局數據顯示,2018年全市“三品一標”農産品認證覆蓋率達71.8%,比2014年提高34.4個百分點。2018年,設施農業畝均效益實現2.5萬元每畝,比2014年增長33%。
除了效益和品質升級,70年間,北京的農業還變得更加綠色和生態化。2014年開始,圍繞首都城市戰略定位,高耗能、高耗水的傳統農業被列入限制發展産業。2018年林業産值佔農林牧漁業産值比重為32%,比2014年提高10.4個百分點。2018年第一産業萬元增加值能耗比2014年下降1.6%,萬元增加值水耗下降32.4%。
鄉村游富了農民樂了游客
2013年,懷柔區橋梓鎮口頭村村民曹鳳霞把村裏前後的兩座閒置老宅打通,重新裝修開起民宿。這家民宿在設計改造上獨具匠心:外表修舊如舊,內裏裝飾精緻,開業後很快成為村裏的明星小院。2019年,曹鳳霞的第二家民宿再度開張,接待規模翻倍,生意同樣火爆。
每逢周末、節假日,京郊不少村落就車水馬龍、熱鬧非常。衝着郊區的青山綠水和民俗村的鄉土風情,市民開車帶着一家老小紛至遝來。從最初的農家院到現在的鄉村民宿,村民搭乘鄉村游熱潮鼓了腰包,而市民也通過郊游放鬆身心、圓了田園夢想。
數據顯示,2014年,全市觀光園1301家,接待游客1911.2萬人次,總收入為24.9億元;實際經營民俗旅游戶8863戶,接待游客1914.2萬人次,總收入為11.3億元。此後,休閒農業和民俗旅游持續升級,2018年,休閒農業與民俗旅游接待游客3939.9萬人次,實現收入40.3億元。
美麗鄉村公共服務逐步升級
新民居外墻倣長城城磚、橋畔護欄倣長城城墻、村中街道倣長城步道……位於密雲區古北口鎮司馬臺長城下的司馬臺新村,處處透出“長城元素”。利用古北水鎮和溝域經濟建設的資金,司馬臺村實現了全村整建制搬遷重建,新民居如同城市裏的商品房,設施一應俱全。“過去冬天燒煤弄得一身黑,如今一開開關就有了地暖。”村民王得國笑着説。
走黃土路、挑水喝、燒煤取暖的農村生活正在北京郊區逐步遠去。通過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環境整治、美麗鄉村建設等,農村生活水準不斷提高,越來越多農民住在村裏就能享受與市民一樣的便捷生活。
數據顯示,截至1997年,全市99%以上的村通了公路,94%的村用上了自來水,98%的村通了電話。2008年,農民安全飲水問題全部得到解決,郊區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5%,農村清潔能源普及率達到81.6%。
到2018年年底,生活污水集中收集處理的行政村佔49.9%;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的行政村佔比達99.8%。農戶使用水沖式廁所比例大幅提高。
農村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取得長足進展。2018年年底,有體育健身場所的行政村達3716個,佔94.9%,比1996年提高94.7個百分點;有圖書室(館)、文化站的行政村達3794個,佔96.9%;有衛生室的行政村達3035個,佔77.5%;有電子商務配送站點的行政村2269個,佔58%。(趙語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