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居民收入七十年增長超百倍,去年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超6.2萬元 首都市民錢袋子鼓起來
國際知名度假酒店地中海俱樂部今夏在延慶深山開業不到一週,近兩個月的客房就被預訂一空;王府井金街的樂高旗艦店,開業首日營業額突破200萬元;電商“99划算節”當天,電動牙刷、掃地機器人、洗碗機等升級消費品成為爆款……首都市民的生活水準節節攀升,背後支撐的,是家家戶戶越來越鼓的錢袋子。
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日前發佈新中國成立70年來北京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居民收入篇”,報告顯示,70年來北京居民共用經濟發展成果,收入增長超百倍。2018年,全市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超過6.2萬元。
收入“滾雪球”越漲越快
伴隨着GDP一路上揚,首都居民收入有了百倍以上的增長。“從艱難爬坡到一路跨越,居民收入的增長不斷提速。”北京調查總隊相關負責人這樣形容。
在全市的大賬本上,70年間,北京市居民收入經歷了新中國成立後低速增長期,改革開放初較快增長期,深化改革開放高速增長期及新時代高品質發展期。
這也體現在上臺階的速度上——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市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花了38年時間突破千元大關,在1987年達到1078元;隨後,又用14年時間首次跨越萬元臺階,2001年增加到10399元;之後僅用10年時間突破3萬元,用5年時間越過5萬元。
2018年是個關鍵節點——全市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躍升至62361元,邁入小康生活。其中,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較1956年增長309倍;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也增長了近200倍。從城鎮到鄉村,家家戶戶的錢包都鼓了起來。
從“大鍋飯”到多勞多得
要説起這幾十年的變化,北京市民老張小張父子有話説。
“以前都是工分制,幹多幹少一個樣,大家平均分!”老張想起剛參加工作那幾年,頗為感慨。
新中國成立初期,供給制和工資制曾並存,1952年,實行以集體分配為主的“工分制”,平均分配色彩濃厚。但到了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衝破桎梏,明確指出“按勞分配,多勞多得是社會主義的分配原則”,此後,收入分配製度改革不斷深化。
如今,在一家網際網路公司工作的小張,每個月八成收入都取決於自己當月的績效完成情況。改革開放後,北京全面貫徹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分配製度,“以先富帶後富”,提高初次分配效率,廣大勞動者的工資收入大幅提高。
1978年,北京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為673元,2018年達149843元,增長了222倍。
幾十年間,張家兩代人相差百倍的收入,也描繪出我國在收入分配製度上的變革。若將目光從小張家延展到整個北京市,黨的十八大以來,居民收入整體向“橄欖型”結構轉變趨勢愈加明顯。2018年,年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在4萬至10萬元的家庭佔49.6%,比2011年擴大26.9個百分點,各個收入分組的家庭佔比也更為優化。
多途徑增收錢袋子越來越滿
懷柔區渤海鎮田仙峪村村民楊桂敏的閒置老宅曾是她一塊心病。自打兒子在城區工作,她就跟着兒子住到了城區。“農宅不能賣,也租不上價,只能閒着。”楊桂敏説。
但她沒想到的是,利用閒置農宅發展養老産業的好機遇從天而降。村裏成立農宅合作社將閒置農宅從農民手中租賃過來,再合作開發成適合休閒養老的宅院。“幾十萬租金拿到手裏,以後還有合作社分紅。”楊桂敏笑着説。
錢袋子中,除了傳統工資性收入的增加,還有經營性收入、轉移性收入、財産性收入前來助力。70年來,北京居民收入逐步打破工資性收入佔絕對主導的單一結構,轉移凈收入全面增長,經營凈收入結構優化,財産凈收入實現從無到有。
如今,轉移凈收入成為居民增收新動能。1956年,城鎮居民每人平均轉移凈收入僅14元,2018年達到14445元,年均增長11.9%。2018年,全市居民每人平均轉移凈收入為12861元,佔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20.6%,是第二大收入來源。
經營性收入方面,改革開放以來,北京個體、私營經濟從業人數迅速增加,活力迸發,經營凈收入實現較快增長。城鎮個體戶從1980年的0.3萬人增長至2017年的45.6萬人;城鎮私營經濟從業人員從2002年的4.8萬人增長至2017年的307.7萬人。2018年,農村每人平均經營凈收入絕對額達2021元,較1956年增長近88倍。
此外,全市居民通過住房、土地流轉和資本投資等實現資産增值,財産凈收入從無到有,佔比顯著提升。1989年,全市居民每人平均財産凈收入僅為17元,2018年達到10612元,佔可支配收入比重為17.0%。(趙語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