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當前北京農業正處於轉變生産方式、調整産業結構、轉換發展動力的關鍵期,堅持品質興農、綠色興農、科技興農,構建現代農業生産經營體系,是北京農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和趨勢。作為民生基礎的農業,有效地將其傳統的農耕文化與現代網際網路技術進行有機結合,是加快首都農業現代化建設,實現農業企業轉型升級,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途徑。近期,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對相關農業企業進行了調研,了解了北京傳統農耕文化在産業化開發過程中與網際網路技術的融合發展情況,以期為首都“網際網路+農耕文化”的發展提供借鑒。
一、農耕文化助力首都“三農”發展的典型模式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農耕文化是指在農業生産實踐活動中創造出來的與農業有關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科學合理地推進農耕文化的産業化開發和利用,不僅是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需要,也是推進文化創新發展的需要。調研發現,北京市農耕文化的産業化開發利用主要存在以下四種較為典型模式。
(一)注入文化元素,提升産品附加值
作為擁有2171萬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北京有着巨大的農産品消費市場。為滿足首都居民健康、綠色、多元化的消費需求,一些農業企業將“應時”、“取宜”、“守則”、“和諧”等傳統農耕文化元素應用到農産品的生産過程中,堅持遵循古法養護土地,不違農時、不扎大棚,順應時節,生産優質農産品。如春播科技有限公司,遵循有機生産標準,不使用化肥、農藥等化學製劑,利用天敵防治、手工捉蟲等方式進行植保,生産優質有機蔬菜和水果;一些農業企業將傳統農耕文化強調的人與自然和諧,變廢為寶的迴圈觀念,應用到農業生産中,採用“資源-産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迴圈生産方式,實現資源的迴圈利用。如洼裏博物·特色鄉居樓利用養殖基地産生的農家肥供應種植基地,生産有機蔬菜、野菜、水果,來供應鄉居樓農家餐飲。
(二)傳承農耕文化,呈現科技示範效應
農業轉型升級,離不開科技支撐。北京依託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優勢,建設一批高科技農業園區,集中展示傳統與現代交相輝映的生産技術和生産方式,以特色農業景觀滿足人們求新、求異、求知的需求,展現首都農業科技示範效應。2018年舉辦的第六屆北京農業嘉年華,展出660多種農産品,推出210余項互動體驗活動和1900個科技知識點,接待游客112.9萬人次,實現經濟收入4520余萬元。讓游客在觀賞農業美景,感受到農業科技最新成果的同時也為首都農業的發展提供了一系列新模式。
(三)融入農耕文化,豐富鄉村旅游內涵
旅游業的發展,離不開文化的支撐。北京悠久的農耕文化為京郊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2017年北京觀光休閒農業全年接待游客4337.4萬人次,實現收入44.1億元。京郊鄉村旅游在“吃農家飯、住農家院、賞農家景、幹農家活,享民俗風”為主要內容的基礎上,將一些傳統農耕文化符號融入到特色鄉村旅游發展中。如以“京西鄉愁”為主要賣點的北京谷山村農耕文化園,2017年9月正式運營以來,不到一年時間,接待游客20余萬人次,營業收入300余萬元。文化園將傳統農業生産工具和加工方式進行重塑和還原,舉辦特色農耕文化節,打造出醬醋坊、豆腐坊、榨油坊等傳統十二工坊和農耕文化博物館。通過靜態的觀光展覽與動態的參與體驗,滿足游客回味鄉愁的精神訴求,豐富京郊鄉村旅游的文化內涵。
(四)特色農耕體驗,進一步加強城鄉互動
2017年,北京鄉村人口294萬,佔全市常住人口的13.5%,城鎮化率達到86.4%,農業僅佔GDP的0.4%,呈現出典型的“大城市小農業”特點。一些農業企業依託原有的農業生産場所和設備,以休閒為目的,變革傳統的生産模式,緊密連接農業、農産品加工業、服務業,推出慢節奏農耕生活體驗、農耕文化節慶活動等。如洼裏博物·特色鄉居樓利用距北京城區較近資源優勢,打造集果蔬種植、觀光采摘、科普教育、農事體驗、文化娛樂為一體的都市休閒農業園,2017年營業總收入達1130萬元。園區創建的鄉村民俗體驗教育基地,與各個學校聯合開展親子活動和社會活動,在園區進行社會大課堂教育,使學生達到五穀分,四體勤。開設的五穀八卦體驗園,利用春華秋實的農耕樂趣,增加現代都市人對農業知識和傳統農藝的了解和熱愛,進一步加強城鄉互動。
二、“網際網路+農耕文化”成為推動首都農業轉型升級的有力抓手
(一)智慧裝備,助推農産品提質增效
以網際網路技術為基礎的資訊技術,打破傳統農業生産方式,將以往通過農民經驗來完成的生産過程轉變為以感測器、物聯網、雲計算等設備控制的智慧化生産流程,讓農業獲得類工業的産業屬性,有效的實現農業的信息化、集約化和智慧化。如北京宏福國際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發展設施農業過程中,採用智慧化溫室生産技術,實時動態監測室溫、濕、光、CO2、PH、EC等數據,並對其進行自動調節,不僅對生産管理各個環節進行了有效監控,實現人員和資源的高效配置,而且為農業的標準化生産提供保障。公司生産的大番茄可實現全年産量每平方米50公斤以上(折合畝産33350公斤),串收小番茄可實現全年産量每平方米30公斤以上(折合畝産22010公斤),在産量大幅度提高的同時,産品品質也獲得歐盟認證,出口歐洲多個國家,並已上架全國數十家ole精選超市,實現銷售收入6000萬元,有效地實現農産品的提質增效。
(二)創新手段,促進産業融合發展
有別於傳統的農産品銷售模式,網際網路技術與農耕文化的結合有效地擴展農産品銷售渠道,豐富農産品銷售方式,擴寬農産品傳播途徑。一方面農業企業可以通過O2O的方式,實現農産品線上銷售。如北京春播科技公司,在全國建立優質蔬菜、水果、畜禽生産基地,通過原産地直採、自控物流配送體系,以線上訂單的形式向消費者提供優質農産品,2017年銷售金額近2.1億元。另一方面農業企業可融合農村生産、生活和生態功能,借助網際網路技術,實現集線上租地、線上種地、果樹認養、家畜認養、採摘嘗鮮、親子社交等多種服務方式於一體的新型農業消費業態,促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
(三)供需互動,提升服務品質
在傳統農業産業鏈中,消費者往往只能參與農産品銷售和服務這些下游環節,對準備、生産和加工等上游環節缺乏對應的資訊。網際網路技術與農業的結合,有效地實現農産品上游生産資訊的公開和可追溯。如萬畝良田(北京)科技文化有限公司借助網際網路技術,讓消費者能夠通過手機實時看到農作物的生産和管理情況,實現24小時全天候對農作物成産過程的全程監管。同時,無論是生産方,還是銷售方,亦或是産品最終的需求方,都可以結合自己的需求相互交流,溝通意見,實現供需雙方的精準對接和良性互動,提升服務品質。
(四)資訊共用,提高企業效益
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突破資訊傳播的時空限制,解決了資訊不對稱的問題,實現資訊隨時隨地傳播。依託網際網路技術建立的農業資訊交流平臺,一方面實現農業技術知識、政策、人才、金融、科技等多方面知識、資訊的及時共用和快速傳播,有利於企業集聚優勢資源,提升自身價值。據了解,由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農業資訊與經濟研究所利用網際網路技術、O2O模式打造的資訊服務平臺“滴滴農技”,有效地提升了農技服務的效率和品質。另一方面産品消費者可借助線上交易平臺對産品生産者、銷售者所提供的産品和服務作出實時評價。口碑行銷在拓寬農業企業宣傳範圍,凸顯品牌效應的同時也形成倒逼機制,推動企業不斷提高産品品質,完善服務方式,實現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