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北京消費品市場發展回顧

日期:2018-10-30 15:02    來源:北京市統計局網站

分享:
字號:        

  改革開放40年,我國商業流通領域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市消費品市場發展更是優於全國水準,目前全市消費品市場規模超過萬億元,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商品銷售方式越來越多元化,消費品市場對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發揮了積極、重要的作用。

  一、消費品市場發展經歷四個階段

  根據1978年以來社會消費品零售額(以下簡稱零售額)增速和商品銷售結構變化,可將我市消費品市場發展分為四個階段(見圖):

  (一)第一階段(1978-1989年):市場波動期

  改革開放後,消費品市場在經歷了長期商品匱乏後,居民消費需求迅速膨脹,消費品市場呈現波動特徵,年增速最高達到35.5%(1988年),最低為6.2%(1982年)。這一時期,彩電、冰箱和洗衣機等用類商品開始受到追捧,消費結構實現第一次升級。期間,零售額由1977年的40.4億元增加到1989年的294.8億元,平均每年增加21.2億元,年均增長18%。其中,吃穿類商品平均每年增長16.4%,佔零售額的比重由1977年的61.6%下降到1989年的52.3%,降低9.3個百分點;家電等用類商品年均增長20.6%,所佔比重1989年達到45.5%,比1977年提高了10.4個百分點。這段時期消費品市場的波動主要受到居民對商品短缺時期消費需求的一種補償,以及物價上漲較快等的影響。

  (二)第二階段(1990-1998年):市場規模不斷擴大

  進入上世紀90年代,特別是1992年開始,全國零售市場正式對外開放,我市商業消費環境極大改善。這一時期,居民對彩電、冰箱、洗衣機的需求已經基本滿足,空調、電腦、鋼琴、健身器材等消費品逐漸受到青睞,消費結構實現第二次升級。零售額由1990年的345.1億元增加到1998年的1373.6億元,平均每年增加119.9億元,年均增長18.6%。其中,吃穿類商品平均每年增長15.6%,佔零售額的比重1998年降為41.3%,比1989年降低11個百分點;用類商品年均增長21.3%,比重提高10.1個百分點。

  (三)第三階段(1999-2007年):市場發展逐步穩定

  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消費需求平穩增長,零售額增速基本在10-15%之間波動,1999-2007年,零售額由1509.3億元增加到3835.2億元,平均每年增加273.5億元,年均增長12.1%。這一時期我市經濟快速發展以及我國加入WTO後相關産業政策的開放,使得人們消費能力大大提升,市場也有更豐富的商品可供消費。2000年以來,以住房、汽車、手機為代表的第三次消費結構升級開始,吃穿類等剛性消費需求比重進一步降低。期間,吃穿類商品平均每年增長9.7%,比重降低6.5個百分點,汽車消費的迅猛增長帶動石油等燒類商品比重提高5.5個百分點,達到8.6%。這個階段消費結構升級極大推動了消費增長。

  (四)第四階段(2008年至今):市場轉型升級

  2008年以來,消費品市場增速開始回落,逐漸進入調整階段。隨着技術進步和4G網路的普及,手機消費從耐用品變為快消品;家電市場處於飽和,居民家庭耐用消費品以更新換代為主。2008-2017年,零售額平均每年增加774億元,年均增長11.7%,其中,資訊、文化相關消費品在零售額中的地位提升,在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企業中,通訊器材類和文化辦公用品類零售額佔限上零售額的比重分別提高了9.7個和1.7個百分點。這一階段消費品市場基本實現了第三次消費結構升級,汽車、手機等商品對消費品市場帶動作用明顯減弱,零售額增速逐步回落,特別是2013年以來零售額增速均呈1位數增長,2017年為5.2%。與此同時,居民服務性消費增長較快,居民消費需求逐漸由商品性消費轉向服務性消費。

圖 1978-2017年我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總量和增速 單位:億元,%

1978-2017年我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總量和增速

  二、消費品市場呈現四大變化

  (一)市場規模從幾十億元到萬億元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市零售額呈階躍式增長。1978-1984年,經過了6年時間,零售額由近50億元進入百億元;1984-1988年,4年間零售額增加了100多億元,達到200億元;然後經過兩個4年時間,到了1992年和1996年,零售額分別突破500億元和千億元;1996-2002年,6年間零售額增加了1000億元,達到2000億元;經過7年後,到了2009年零售額超過5000億元;此後用6年時間,到2015年零售額突破了萬億元關口。全市零售額實現百億元-千億元-萬億元,分別用了6年、12年和19年時間,2017年達到11575.4億元。

  (二)消費熱點從百元級到百萬元級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市居民消費結構持續升級。上世紀70年代居民結婚的標配是“老三件”——自行車、手錶、縫紉機;到80年代中期,市場商品逐漸豐富,居民消費熱點開始轉向彩電、冰箱、洗衣機等耐用消費品,到90年代初期,普通耐用消費品已經廣泛進入家庭,1992年,在城市(鎮)居民家庭每百戶主要耐用消費品擁有量中,以上三類消費品分別達到101.4台、101.3台和96.1台,居民對普通耐用消費品的需求基本得到滿足,家用電腦、高檔樂器、健身娛樂器材等商品逐漸受到青睞;90年代末期,隨着我國住房制度改革逐步深化,我市住宅銷售迅猛增長。從1999年到住宅銷售面積最高的2005年,住宅銷售面積平均每年遞增27.1%。進入21世紀,隨着人們消費水準提高,汽車銷售高速增長,2001年到汽車限購政策出臺的2010年間,全市轎車銷售量平均每年增長26.2%。此外,隨着技術進步和産能擴大,移動通訊設備不斷更新換代,手機銷售急劇增長。2000-2017年,在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企業中,通訊器材類零售額平均每年遞增34.1%。

  (三)零售業態從單一化到多元化

  改革開放初期,居民購物基本通過百貨店、糧油店、副食店實現。進入上世紀90年代,國外的百貨商店、超級市場開始進入我國,特別是1996年我國零售市場正式對外開放後,外資百貨店、專賣店、專業店、購物中心、倉儲會員店等各種外資零售業態陸續在我市出現,糧油店、副食店逐漸消亡。2000年以後,專業店和專賣店發展越來越快,到2008年其零售額比重已佔到全市零售業的一半,此後10年基本穩定在50-55%之間。2017年,百貨店佔零售業比重降為8.7%,比1998年的53.3%降低了44.6個百分點。近幾年,隨着網路的廣泛普及,網上銷售迅速崛起。2017年,網上零售額佔全部零售額比重為20.5%,比2014年的16%提高了4.5個百分點。現階段,線上線下、百貨超市、專業專賣店、便利店、折扣店、奧特萊斯、城市商業綜合體等零售業態越來越豐富,零售市場的銷售方式呈現出多樣化特點。

  (四)消費區域從內到外

  改革開放初期,我市商業網點少,居民消費主要集中在市中心的前門、王府井、地安門鼓樓等三個主要商業區。到上世紀80年代末,西單地區逐漸引領京城消費。進入90年代,隨着我國零售市場對外開放以及舊城改造步伐加快,三環附近的國貿、人民大學、公主墳等地逐漸分流了老商業區的客流,使得首都功能核心區零售市場份額大幅下降。1998年我市第二次社會商業普查時,首都功能核心區零售額比重由1987年第一次商業普查時的57.7%降為26.3%,降低了31.4個百分點。進入21世紀,房地産開發明顯加快,住宅建設不斷向外拓展,新建商業設施隨之向外延伸,很多綜合性購物中心、奧特萊斯等大型商業設施建在昌平、順義等城市發展新區,首都功能核心區零售市場份額進一步降低。2017年,城市發展新區零售額比重達到21%,比2000年提高了9.1個百分點,首都功能核心區零售額比重降為18.3%,比2000年下降了8.7個百分點。

  回顧過去的40年,我市消費品市場總體規模逐年擴大,消費結構升級在各個發展階段呈現出不同特點,今後一段時期,隨着居民消費需求由商品性消費向服務性消費的轉變,全市商品性消費增長將在結構調整中趨於穩定。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