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金融發展指數(2017)正式發佈

日期:2018-07-25 13:40    來源:北京市金融工作局網站

分享:
字號:        

  北京金融發展指數旨在科學評價北京金融綜合動態發展狀況,反映北京金融業發展程度,分析北京金融發展的新現象、新問題。2018年7月25日,北京市金融發展促進中心、北京大學在京聯合發佈2017年北京金融發展指數。

  2017年是全面貫徹落實十九大、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精神的開局之年,金融發展圖景如同一枚硬幣的兩面,創新和監管並存。北京金融發展指數從2010年基期1000點上升至2553.59點(圖1),相比2016年增長8.64%。金融業全面落實中央的“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項任務成效顯著,金融發展成為首都經濟穩增長的“主力軍”。

圖1:北京金融發展指數體系

圖1:北京金融發展指數體系

  本次發佈的北京金融發展指數由四級指標體系構成,包含4個一級指標、38個二級指標、82個三級指標和107個四級指標(圖2)。其中,一級指標包含金融機構、金融市場、金融創新和金融生態環境,從四個維度刻畫北京金融業發展情況。與2017年相比,新增外資證券公司與信託公司等其他外資金融機構一個四級指標,指標體系進一步優化。修改了金融生態環境調查問卷,問卷條目進一步細化。

圖2:北京金融發展指數指標體系

圖2:北京金融發展指數指標體系

  2010~2017年期間,北京金融發展指數的增長趨勢大致呈現三階段特徵:第一階段是2010~2013年,北京金融發展指數增速穩定,期間年均複合增長率約為9.78%,整體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第二階段是2014~2015年,北京金融發展指數增速明顯提升,年均增速提升至23.72%;第三階段是2016~2017年,北京金融發展指數仍然保持了正增長,但增速下降至8.64%。

  2017年金融機構、金融創新和金融生態環境三個一級指標均有所增長,而金融市場有所下降。從2017年各一級指標的增量來看,金融創新指數增長最快,從2016年3771.74點上升至4706.72點,增長24.79%;其次是金融機構和金融生態環境指數也呈現穩步上升的趨勢,相比2016年分別增長7.49%和5.88%。從增速來看,在經歷了2015年高速增長和金融市場劇烈動蕩之後,金融市場、金融機構和金融生態環境指標增速在2016年下降的基礎上2017年再次下降。而金融創新指標增速則仍呈現較強增長,成為2017年北京金融發展的“主力軍”。

  從二級細分指標來看,2017年北京金融發展主要呈現以下新特點:

  金融創新發展勢頭強勁,文化金融和綠色金融表現尤為活躍,成為北京金融發展的主要“拉動力”。文化創意産業表現不俗,文化金融增長迅猛。綠色金融迎來發展“黃金期”,北京市綠色債券發行規模達935億元,同比增長27.53%,發行數量達到了28支,居全國首位。普惠金融全面推進,北京棚戶區改造提前超額完成全年任務,支援首都重大項目和民生工程投資額持續大增。科技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成效顯著。

  金融機構改革穩步推進,金融服務能力和抗風險能力不斷提高。銀行、保險、基金及創投和其他金融機構增長幅度較大,是北京市的優勢金融行業。2017年,北京市首家民營銀行中關村銀行正式開業,全國首家直銷銀行百信銀行正式開業,開啟“網際網路+金融”的新金融模式。金融去杠桿、去通道成效明顯,存貸款主業更加突出,信貸支援經濟社會發展力度加大。表外業務明顯收縮;不良貸款整體實現“雙降”,銀行業風險抵補能力增強;證券期貨機構數量穩步增長,上市及改製程序有序推進,期貨公司抗風險能力增強,“新三板”掛牌公司數量穩步增長,保險業穩步發展,保險深入和保險密度全國第一。基金與創投業規模持續上升,創業的門檻顯著提高,人工智慧和大數據領域的“科學家”增長顯著。金融監管助力其他金融機構規範發展,持續增長。金融機構的發展領跑全國。

  金融生態環境持續穩定發展,營商環境進一步優化。金融法制環境、金融監管環境成效顯著,走在全國前列。堅持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從嚴監管,全面監管的監管理念,針對比特幣交易、現金貸等異常問題,率先採取相關措施。金融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高水準建設各具特色的金融功能區,拓展金融街發展空間,與麗澤金融商務區一體化發展;通州城市副中心重點發展面向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金融增值業務,發展新興金融服務功能。金融機構競爭程度進一步提升。北京市金融發展政策環境不斷改善,以“1+4”政策為抓手,北京市將進一步推動金融改革開放,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優化金融功能區佈局和營商環境,為北京市金融業發展提供健康穩定的金融環境。

  金融服務環境、社會信用環境、金融人才環境、居民金融意識環境持續提升,多項指標蟬聯全國第一。2017中國城市商業信用環境體檢報告(CEI)指數顯示北京市連續五次蟬聯第一名。2017年,北京市金融從業人數超過50萬,仍位居全國第一。2017年,北京市保險密度、保險深度分別為9080元,7.05%,仍位居全國第一,和國際主要城市的差距不斷縮小。

  金融服務業積極擴大對外開放,國際化水準進一步提高。2017年北京市發佈了一系列促進和規範北京金融發展的經濟投資政策。通過放寬市場准入、改革監管模式、優化市場環境,使北京市金融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成為國家全方位主動開放的重要實踐。隨着北京市金融行業的進一步對外開放和國際化,外資金融已成為支撐首都金融發展的重要力量。繼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中非基金之後,2017年7月24日亞洲金融合作協會在北京設立,會員已達107家,遍佈全球五大洲20多個國家和地區,涵蓋銀行、證券等金融領域。

  金融市場結構轉型,宏觀調控初見成效。金融市場指數和增速下降主要是由於債券市場、貨幣市場指數的下降所導致的。同時還引起了各個子指數佔比的結構性變化。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隨着債券融資額和票據融資額的下降,信託發行規模相對比重大幅上升,體現了市場融資方式的結構調整;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儘管股票市場的融資額也比2016年有所降低,但是股票市場融資額在近幾年來第一次超越了債券市場融資額,這意味着更多資金支援實體經濟發展,宏觀調控初見成效。宏觀調控和監管對金融市場的衝擊是短期的,從長期來看卻可以使得市場整體規範化程度提高,為金融市場的可持續良性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總體而言,儘管2017年世界經濟出現向好勢頭,但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形成的深層次問題仍是威脅世界經濟增長的難點。發展的包容性不足,使一些國家的反全球化思潮持續滋長,保護主義不斷升溫。全球經濟逐漸步入危機後的深度調整階段,威脅世界經濟復蘇的各類風險並未得到根本解決,反而在不同程度上有所累積。同時國內經濟正處於階段更替、結構轉換、模式重建和風險釋放的關鍵期,面對諸多不確定性的國際經濟形勢和改革發展“穩增長”的艱巨任務,北京市金融業按照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全面深入貫徹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按照推動高品質發展和建設現代化經濟的體系,緊緊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項任務,創新金融調控思路和方式,實施穩健中性的金融監管政策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有效抑制金融體系杠桿的同時,保持了北京市金融發展總體仍然是在調整中穩健前行。

  北京金融發展指數(2017)由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金融學系主任、金融創新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一鳴教授發佈並對北京金融發展指數報告(2017)進行了解讀。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