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017年度北京市衛生與人群健康狀況報告》發佈 本市居民期望壽命82.15歲
本市居民期望壽命為82.15歲,中小學生視力不良檢出率為58.6%,醫改累計節約醫藥費用67.4億元……7月11日發佈的《2017年度北京市衛生與人群健康狀況報告》(健康白皮書)顯示,不良生活習慣導致慢性病健康危害不斷增加。
期望壽命接近發達國家水準
期望壽命又稱平均期望壽命,指0歲時的預期壽命。即某歲人平均還有可能繼續存活的年歲數。
白皮書顯示,2017年本市居民期望壽命為82.15歲,比2016年增加0.12歲,繼續在國內處於前列,與世界排名前列的日本(83.4歲)、瑞士(82.3歲)等發達國家與地區的水準非常接近。此外,2017年本市30歲至70歲居民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為10.8%,比2016年下降0.92%。
專家分析,本市健康環境持續改善、醫療衛生、空氣品質、食品、飲用水等保障水準不斷增強是居民期望壽命繼續增長的主要原因,但期望壽命增長受多種因素影響,今後本市居民期望壽命將逐漸進入平臺期,增長趨勢減慢。
惡性腫瘤仍為死亡首因
白皮書顯示:2017年本市居民死亡主要原因仍為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前三位死因分別為惡性腫瘤、心臟病和腦血管病,佔比達71.7%。2017年北京市戶籍居民惡性腫瘤死亡率為183.76/10萬,佔總死亡率的26.9%,比2016年上升了3.6%。男性惡性腫瘤死亡率為220.00/10萬,女性為147.67/10萬。男性惡性腫瘤死亡前三位是:肺癌、肝癌、結直腸癌和肛門癌,共佔男性惡性腫瘤死亡的55.9%;女性惡性腫瘤死亡前三位為:肺癌、結腸直腸和肛門癌、乳腺癌,共佔女性惡性腫瘤死亡的46.1%。
“近十年,前五位死因保持穩定,即惡性腫瘤、心臟病、腦血管病、呼吸系統疾病和損傷中毒,前四位死因佔總死亡的80%左右。”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黃若剛表示,一方面因為本市老齡化趨勢明顯,導致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發病和死亡不斷增加。另一方面,隨着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本市居民生活方式、環境等因素發生着巨大變化,導致如缺乏運動、不健康飲食、超重肥胖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危險因素不斷增加。
專家表示,隨着人口老齡化,本市慢性病造成的健康危害在今後數年還會繼續顯現。控制慢性病危險因素是當務之急。
視力不良“幼兒化”明顯
白皮書顯示,2017年全市中小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及格及以上比例達到93%,較上一年提高0.1%;良好率達到50%,較上年提高了6%;優秀率達到13%,較上年提高了6%。6歲至17歲男生和女生身高較2016年平均增長0.17釐米和0.08釐米,17歲年齡組男、女生平均身高分別為175.7釐米和163.2釐米,城鄉學生身高差距持續縮小。
2016-2017學年度本市中小學生視力不良檢出率為58.6%,與上一學年度基本持平。學生視力不良檢出率連續4年呈下降趨勢,防控工作初見成效。
“在監測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小學一年級孩子視力不良檢出率都超過了30%。今後應該多關注嬰兒時期和學前的孩子。”市教委體衛藝處副調研員宋玉珍表示,本市在全面改善學校教室照明和黑板燈的基礎上,還將對學校進行督查管理,一旦發現視力低下的學生數量多了,會及時進行干預。同時,本市還從三甲醫院中遴選出200多名專家,負責對本市中小學校教師和家長進行健康教育培訓。
患者省了67.4億元藥費
2017年4月8日北京實施醫藥分開綜合改革,在全市3700余家醫療機構通過設立醫事服務費和調整醫療服務價格,促進分級診療體系建設。
市衛生計生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改革以來,本市三級、二級醫院門急診診療人次較上一年減少11.7%和2.3%,一級醫院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量增長了16.4%,城區部分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診療量增加20%以上;三級醫院平均住院日8.6天,與2017年同期相比減少0.7天,住院時間顯著縮短,服務效率改善。
二、三級醫院藥佔比已從改革前的43%下降到34%,改革後累計節約醫藥費用67.4億元;城鄉醫療保險患者個人負擔總體平穩,社會救助對象門診、住院和重大疾病救助政策範圍內每人平均負擔均減少了30%左右。
建立市民體質健康數據庫
目前,市民健身積極性高漲,運動傷病隨之增加,迫切需要健康指導。市體育局群體處處長史江平表示,2017年北京市衛生計生委和北京市體育局簽署了體醫融合五年戰略合作協議。目前本市已開始醫療體檢和體質測試相結合的試點,在北京市體檢中心航太橋分部設立了230平方米的場地,具備全套健康體適能測評項目、器材及健康體適能測評師、運動管理師和營養師等專家,可對人群進行專業測評、處方開具調整、運動管理、營養干預、健康宣教和答疑指導等。
“今年,我們將把試點工作經驗、實施路徑和規範標準進行整理總結,在全市推廣。同時建立市民體質健康評價、分析數據庫,實現體檢和體質測試數據共用,有針對性地科學指導市民健身。”史江平説。(劉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