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必要不出校”是否有必要?吳尊友等回應校園疫情防控熱點話題

日期:2020-09-11 18:15    來源:北京市教育委員會

分享:
字號:        

  自8月15日起,北京已經啟動了秋季高校返校工作。截至目前,50余萬大學生已經回到校園,融入正常的校園生活。北京各高校正逐步恢復教育教學秩序。同時,校園疫情防控常態化也引發了廣泛關注。

  “非必要不出校”是否有必要?“相對封閉管理”如何落實?9月8日,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狄濤、北京航空航太大學黨委副書記趙罡做客北京衛視《老師請回答》節目,回應大學校園疫情防控常態化熱點話題。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王晨光、北京師範大學學生心理諮詢與服務中心常務副主任宋振韶,通過視頻連線參與現場討論。

  ■“非必要不出校”

  從科學的角度理解“非必要不出校”

  :目前,電影院、地鐵等公共設施都已經正常運營,為什麼還要倡導大學生“非必要不出校”?

  吳尊友:我想從科學的角度來談一談,因為政策出來以後確實社會反響很大,尤其是大學生們會覺得是被限制住了,但我們回顧一下北京新發地的疫情、大連的疫情和烏魯木齊的疫情,當第一個病人出現的時候,實際上已經在社會上造成一定範圍的傳播擴散了,這時再進行防範已經晚了。大連最少,有100多個病例,北京新發地源頭的疫情報告300多,再加上外面的總共有400多,烏魯木齊有1000多。如果發生疫情,在傳播鏈的調查中,我們的學生涉及到這個傳播鏈了,學生又是學校裏傳播鏈的源頭,那麼就會給學校帶來防控和管理上的困難,會非常麻煩。

  從1月份過來,特別是6月份、7月份,我們看到北京、大連、新疆都發生了我們沒有預計到的突如其來的聚集性疫情,實際上各項防控措施都在落實,那麼我們也不能保證它未來不再發生,我們只能保證發生以後,我們能儘早發現,能夠把規模控制在最小的範圍。回顧1月份、2月份,當疫情剛剛發生的時候,武漢封城,離漢通道限制76天,武漢一千多萬人,為了全中國、全世界的疫情控制,作出了巨大的犧牲。那麼作為我們學生來説,目前按照教委和學校“非必要不出校”的規定執行,是非常有利於疫情控制的。如果真的發生疫情,你要是成為學校疫情傳播鏈的源頭了,你也會感到自責,所以大家應該從科學的角度,從擔當起社會責任的角度來理解這項政策,能夠接受,並且能夠很好地做好宣傳。

  把“非必要不出校”變成一種自覺

  :倡導“非必要不出校”是否是對大學生群體的一種“歧視”?

  狄濤:我們倡導“非必要不出校”是希望能成為學生的一種自律。應當看到高校的防控確實與社區和中小學不同,高校最大的特點是集體生活,同學們不僅吃在一起,而且住在一起。社區防控中行之有效的手段——戴口罩,在宿舍生活中就很難完全落實,要把風險降到最低,就是要從源頭上減少感染病毒的可能,這也是倡導“非必要不出校”的基本考慮。

  疫情期間,北京資訊科技大學的一位同學做了一個校園疫情傳播的模型,就是如果有感染者進入到校園,沒有及時發現,那麼大概一兩個禮拜的時間,可能就會造成聚集性的爆發,這種後果不堪設想。相比這樣的後果,我們校園防控的要求要更嚴一些。

  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生活在校園裏,衛生、健康既是我們個人的事,也是集體的事,是學校的事,是國家的事,我們應該主動地承擔起這樣的一種責任來,主動維護當前來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在自律的基礎上,把“非必要不出校”變成我們的一種自覺。

  從近期北京高校學生回到校園的實際情況看,廣大師生對學校防控措施總體是理解和支援的。我們注意到,一些學生在網上確實也有些情緒,這其中既有部分學校政策宣傳不夠,資訊不對稱的問題,也有個別學校執行政策存在僵化、一刀切的現象。我們要求學校設身處地體驗學生的生活,動態地調整防控措施,同時要充分溝通,形成師生共識。

  倡導“非必要不出校”於法有據

  :倡導“非必要不出校”,從法律層面上講,這是否屬於違法行為?

  王晨光:這應該從我們現在面臨的一個現實的公共衛生危機這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

  我們面對的仍然是一個疫情的風險,而且這個風險的嚴重程度還是很大的。我們現在並沒有解除國家應對新冠病毒肺炎的防控階段,也就是我們法律上講的“應急階段”,我們現在只是進入了一個新的防控階段,叫做“常態化防控階段”,零星的小的地區區域疫情的爆發仍然可能存在。

  我們可以看到,每天聯防聯控機制的新聞發佈,都有一些感染確診病人,那麼因此,我們不能掉以輕心。這也提示我們目前仍然處於一個特殊的應急狀態,應急狀態就一定會有一些措施和我們一般的正常狀態下是不一樣的,這些措施會限制人的某些自由,但是有法律根據的。比如我們在高鐵上、飛機上要戴口罩,有嚴格的出入境管理,因為海外其他國家的疫情還很嚴重,這些都是現實。我們恢復了一定的社會生活、文化娛樂、體育活動,但同時會有一些防控的限制,要隔位就坐,要控制人數,這都是為了防範疫情的復燃。

  在這種情況下,各學校都恢復了開學,學生都回來了,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一個成功,但是我們不能掉以輕心,“螻蟻之穴,潰堤千里”,所以我們要防微杜漸,從小處做起,這也是每一個公民,包括我們在校大學生應盡的法律義務。我們在疫情防控的時候,要有一個平衡,哪些是更大的利益,哪些是暫時可以受到限制的一些自由,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疫情防控的所有措施,都是依法有據的,當然各個學校還要有更精細化的、靈活的一些舉措,這也是需要的。

  儘量減少對學生正常生活的影響

  :“非必要不出校”,學校如何保障學生的日常生活需求?

  趙罡:北航目前我們是採用審批制出校門,我們老師也是審批制,你要離開北京也要審批。所謂必要的和不必要的,我們也經過了反覆討論。比如學生就醫、面試、理髮等等這方面,這些我們都認為非常合理的。如果是因為採購的原因出校園,我們一方面校內超市,加大貨物的種類,能在學校解決就在學校解決。第二個現在學生都習慣於網上購物,我們也是在學校多設快遞點。另外,學生這個審批的過程,並不像大家想像的很複雜,手機安裝一個小的應用程式,你點完了以後,可能十分鐘就已經回復你了,不會對大家正常的安排造成影響。

  ■出行防護

  十一可以外出旅行 但要做好防護

  :“十一”假期能不能出去玩?

  吳尊友:眼下已經復工復産,全面恢復正常的生活,大家當然可以出去玩。但在這個過程當中還是要十分注意,因為外出旅行不可避免地會碰到一些陌生人,你並不清楚他在過去一段時間內的旅行經歷。

  前幾天報道的香港一個病人,他在第一波疫情感染以後,到歐洲去旅行又感染了,是重復感染。也就是説,如果我們去到一些陌生人比較多、人員比較雜的地方,還是要注意防範,人多的地方要戴口罩,不要和陌生人交談,勤洗手……這些防控措施都是必須堅持的。同時,景點都有安全防護措施,比如進入景點需要掃安全碼,可以了解到你過去14天的旅行經歷,也為這些景點旅行加大了保險系數,所以也無需過分擔心。

  留學生的回歸,需要特別關注和重視

  :9月3日,北京國際航班的復航工作已經啟動直航,這是不是也意味着很多的留學生包括外籍教師以及滯留境外的師生也能夠返校了?

  吳尊友:目前國際形勢非常不樂觀,從3月份開始,全球疫情一路上揚,現在還處在高流行的態勢。3月底,全球每天報告數突破5萬,5月份,突破了10萬,到了7月份,全球每天報告數是20萬,現在每天報告數還是維持在20多萬的高水準。其中以美洲為主,世界基本上每個國家都發生了疫情,疫情形勢非常嚴峻。

  由於留學生來自世界很多不同的國家,那些國家的疫情並不完全一樣,歐洲有些國家也出現了疫情反彈。留學生的回歸,也是各個高校在防控校園疫情當中,需要特別關注,特別重視的一個方面。

  狄濤:上半年,我們已經把所有的留學生都納入了學校的防控體系。包括有些學校,在疫情嚴重期間,給留學生寄口罩,寄健康包,而且上半年所有的線上教學,留學生也都沒有中斷。現在,因為直航更方便留學生回歸校園,這將完全按照北京市的統一要求,對入境人員集中觀察14天,進行兩次核酸檢測。具體到學校,還要轉到學校的健康觀察點,再進行7天的健康監測。最重要的就是把所有防疫的具體的要求落到實處。

  ■日常防護

  戴口罩不會對呼吸系統有負面影響

  :學生有鼻炎,在上課的過程當中,包括在校園當中都要求佩戴口罩,會不會對呼吸系統造成影響?

  吳尊友:不會的,有鼻炎戴口罩實際上還是有幫助的。我本人就有過敏性的鼻炎,從1月份以來堅持戴口罩,所以過敏性鼻炎少犯了很多,戴口罩也不會對呼吸系統有什麼負面的影響。那麼當然要注意,運動的時候不要戴口罩。有鼻炎尤其是過敏性的鼻炎流鼻涕、打噴嚏很常見,我本人就經歷過這樣的事,如果你又沒有備口罩,你打了噴嚏以後感到這裡好像潮乎乎的,這時候如果帶了紙巾的話,可以墊在裏面,回去以後儘快更換新的口罩。

  吃飯的安全不用過分擔心

  :吃飯的時候不戴口罩,會被感染嗎?

  吳尊友:應該説對吃飯的問題是過分擔心了。為了大家從心裏面感到踏實一些,吃飯的時候不要去交談,這個很重要,因為你講話才會産生飛沫,平時呼吸産生的飛沫量小,距離也很短,是不會造成傳播擴散的。

  封閉場所做好通風和消毒

  :公共廁所等封閉空間是否有傳播疫情的風險?

  吳尊友:所有封閉的場所,只要有疫情發生的時候,都是有可能造成傳播的地點。在沒有疫情的情況下,這些地方應該説都不用擔心。這些場所很重要的是做好兩個方面,一個是通風換氣,第二個是定期進行消毒處理。

  ■心理防護

  要正確地理解和對待“常態化”

  :我們應該怎樣克服“常態化”帶來的心理壓抑?

  吳尊友:大家之所以感覺到很壓抑,心情不好,我們是和以前一些經驗來比,感覺到怎麼這次這麼長,我們這麼努力,全球還是依然這麼嚴重,這樣一個心理預期和現實的對比就給我們造成了很大的一個壓力。我們要正確地理解“常態化”,正如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所説,我們現在永遠不可能回到疫情發生以前的學習生活的狀態了。我們要正視未來,遇到疫情是正常的,經過半年多對新冠肺炎的認識和積累的防控經驗,我們現在有能力、有信心及時發現,及時控制,它對我們人類的威脅已經越來越小了。同時也要理解它將在一段時間內伴隨我們的生活,以平常心來對待,這樣對於減少我們的心理壓力、促進身體健康都是有幫助的。

  非常重要的是要有信心,這就需要有充分的知識的掌握,這樣才能看到希望,心存希望,就永遠都是陽光心態,就永遠有激情和熱情。新冠肺炎疫情以來,每個中國家庭都受到了影響。我們能夠健康平安地回到學校,我們應該非常高興,慶幸我們是幸運的。

  狄濤:吳教授説的實際上是接納和正視這個變化。我想這次這個病毒就和我們電腦系統都有的病毒一樣,出現了一個病毒,那麼我們就給系統打上一個補丁,實際上是實現了系統的升級。對於社會來講也是如此,我們通過這次疫情,發現了社會在建設管理上的薄弱環節,及時地補上這個短板,社會更健康。對我們個人來講,通過這樣一次疫情的經歷,我們可能對人生有更多的感悟,比如我們可能原來不夠注意的大學生的個人健康問題,我們一直提倡每天鍛煉一小時,那麼可能在我們重新回歸校園之後,我們真的要正視這件事。比如學生的宿舍、衛生問題,原來可能是個老大難,那麼現在通過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我們要把好的衛生習慣培養起來。從長遠來説,對我們個人來講也是更健康,所以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來思考這個事情。

  “三個聚焦”為學生心理護航

  :返校後,如何克服“疫後綜合徵”?

  宋振韶:我有兩個建議想送給返校的大學生。首先,我覺得學生首當其衝的就是要學會接受,去接受疫情常態化防控的一個現實,當你能夠接受這樣一個現實,包括接受學校一些管理上的措施,那麼你的心態就不會抵觸,或者是對於當前的一些管理政策,就不會有極端反應。我們要珍惜這長達8個月抗擊疫情帶來的成果,心態上要積極,要想克服困難,必須同心協力。

  其次,我建議學生做好“三個聚焦”。第一,從積極的角度出發去思考問題,新冠肺炎的確是造成了很多不利的影響,但是我們也要在承認它的不利影響的同時,也要聚焦疫情帶來的正面意義,並將其化為優勢。當然,這並不是一種自我安慰的方式,也不是一種鴕鳥政策,更多的是承認事物都具有兩面性,一味地只關注負面影響很容易産生負面情緒,而要主動看到積極因素並放平心態,思考如何將有利的一面擴大。第二,聚焦當下,人很容易身心不一,有時候身體在這裡,思想卻跑去其他地方。比如:有些同學返校了還會想,要是沒有發生疫情就好了,人雖然在校,可情緒卻過分停留在過去,這樣極其容易産生懊悔情緒;同樣,也不能天天憂愁未來,如:擔憂今年這個就業形勢、未來的工作方向會不會受很大的影響,從而變得焦慮。重要的是你要着眼現在,做好當下該做的,做到身心合一,放平心態。第三,聚焦學習、工作和生活本身,能夠聚焦當下的活動的話,我們內心會産生一種浮流,這種浮流的狀態其實對我們的身心健康特別重要。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