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醫不足引代表關注 市衛計委主任回應:醫療服務2017年實現村村覆蓋

日期:2017-01-19 09:30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村醫不足引代表關注,市衛計委主任回應——醫療服務今年實現村村覆蓋

  “村醫實在是太老了,老到什麼程度?村裏老人也叫她‘老奶奶’。”市人代會豐臺代表團小組會上,市人大代表、新發地農産品批發市場董事長張玉璽講起了2016年到農村調研醫療服務的事,引發不少代表的關注。他表示,本市村醫普遍存在“老”、“少”、“跑”的問題。

  201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本市要推進分級診療、提高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對於這一問題,市衛生計生委主任方來英回應,本市2017年將繼續加大力度選聘村醫,醫療服務將實現村村覆蓋。

  村民看感冒不該直奔大醫院

  “老,是村醫的年齡太大了;少,是不少村連村醫都沒有;跑,是好不容易招來村醫,最後沒留下。”張玉璽出示了一份市人大農村委2016年的調查數據,全市2000多個村中,還有800多個沒有鄉村醫生。

  他透露,在調研中發現一些村子裏的“大夫”還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赤腳醫生”,年齡已經很大了,甚至只能給藥,連最基本的打針、輸液服務也無法提供。

  與張玉璽有同感的還有市人大代表、密雲區古北口鎮司馬臺村支書呂大如。他介紹,村子裏常住人口近2000人,但唯一的“赤腳醫生”已經60多歲,這對於一個依靠旅游發展經濟的村子來説,實在欠缺。然而,這位“大夫”也並不是啥都會,輕易不敢給病人扎針輸液,平常就是發發藥。

  更讓這兩位代表擔心的是,缺乏農村醫療,村民一生病就得奔區裏、市裏的大醫院。“如果看個感冒都得跑到城裏,那城裏的醫院得多擠!”張玉璽説。

  分級診療關鍵得留住人才

  即便這樣的“大夫”,呂大如也視若珍寶。看診的房間都是村裏專門騰出來的,薪金上除了每年政府的補貼外,村裏每年還會補助近4萬元,只為留住人。

  其實,相關部門近幾年也在力推提升農村醫療水準。201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本市將“推進分級診療”、“提高基層醫療服務能力”。

  “一些青年醫生也不願意下到基層、特別是這些農村偏遠地區,選擇進入大醫院希望有更好的發展,水準也能有所提高。”市人大代表、順義區醫院主任醫師袁會文道出了一些醫生的擔憂。另一位“醫生代表”王金枝建議,可以定向培養鄉村醫生,也應該嚴格落實提拔幹部時對醫生基層經歷的考核力度。在一些地區、醫院,對於幹部的提拔任命都會有“走訪基層”的考核。

  為什麼留不住人?市人大代表、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李海麗認為,應該讓基層醫生與大醫院裏的醫生縮小待遇差距,讓他們能有一樣的發展前景。

  “希望政府能對農村醫療、特別是村醫加大補貼。”張玉璽在調研中發現,一些集體經濟強的村子,村子裏的醫療服務水準就會較高,因為村本身對村醫也有“支援”,這也是提高農村醫療覆蓋的一條途徑。

  本市2017年將繼續聘“村醫”

  對於農村醫療問題,本市也一直在發力破解。2016年,本市下發《關於加強村級醫療衛生機構和鄉村醫生隊伍建設的實施方案》,決定將鄉村醫生由人員管理轉為崗位管理。2016年8月,本市也公開向社會招聘鄉村醫生崗位人員。首批招聘人數158人,涉及昌平、大興、通州、順義四個區,對績效考核合格的人員,基本補助標準為每月3500元。

  “本市今年會繼續招聘鄉村醫生,實現所有空白村醫療服務的全覆蓋。”市衛生計生委主任方來英回應農村醫療服務將如何提高時透露。不過,醫療服務的全覆蓋並不意味着每個村都有醫生,由於各村條件不一,也可依靠鄉里醫生。

  在王金枝看來,“醫藥銜接”也是提高農村醫療水準的舉措。“同一種藥,不同的生産廠家,藥效也不盡相同。”她説,目前存在的問題是同一個藥品雖然在三甲醫院和社區醫院都有,但社區醫院的藥生産廠家往往不如三甲醫院。到頭來,大夫覺得藥效不好,老百姓也不願意買,還是會跑到大醫院去看病,“分級診療”也就很難真正實現。(曹政)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