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12月22日24時,連續生效了4天的空氣重污染紅色預警按期解除。有人歡呼雀躍,終於不用單雙號了。不過疑問也來了“12月23日不還是污染天嗎?為何紅色預警沒有延長?
知道12月23日還是污染天的,想必都是對空氣品質無比關注的熱心環保市民。的確,從北京市環保監測中心最新的預報來看,12月23日雖然有冷空氣,但因為勢力太弱,空氣品質只是一個緩慢改善的過程,只能改善到三級輕度污染到四級中度污染水準,離大家想像中藍天白雲的好天兒,還有一定差距。
為什麼12月23日“紅警”不延時?不夠格!
先普及一下小知識。北京市從2013年執行新標準開始,空氣品質從好到差依次分為六個級別,分別是一級優、二級良、三級輕度污染、四級中度污染、五級重度污染和六級嚴重污染。
2015年3月,經修訂後的《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規定,空氣重污染預警由輕到重依次分為藍、黃、橙、紅四個級別,而無論啟動哪一個級別的預警,關鍵詞都是必須達到“重污染”狀態,剩下的就是根據重污染持續的時間來確定預警的等級。
讓我們來看看最高一級紅色預警的啟動標準:預測空氣重污染將持續3天以上(72小時以上)。根據此前的預報,此輪重污染從12月19日開始,將一直持續到12月22日,可以説,重污染連續四天,完全符合紅色預警的條件。然而,12月23日的污染雖然不能完全消除,但從預報來看,已經達不到重度污染的水準,所以沒有延時紅色預警的道理。嚴格按照應急預案來説,12月23日預報的空氣品質是中度污染水準,其實已經不符合任何一個等級的空氣重污染預警了。
另外,需要説的一點是,看預報的空氣品質,是一個綜合指數。所以,即使12月23日這天凌晨重度污染,如果後半天就是藍天了,並且今後幾天是藍天,自然不用繼續紅色預警了。
“紅警”為什麼在藍天時就發出?削峰!
這次不夠重污染不發紅色警報。那麼,為什麼之前的紅色預警,甚至在藍天下就發出了?紅色預警是空氣重污染預警裏的最高級別,由於應急措施裏牽扯到機動車單雙號限行、中小學幼兒園停課等措施,與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關,從始至終都受到相當高的關注。
這次紅色預警已經是本市第二個了,兩次“紅警”之間也就間隔了11天,從預警發佈那天,質疑聲就此起彼伏——
“這頭頂着還是藍天呢,就發紅色預警了?”
“就知道發紅色預警,又要單雙號了!”
此次“紅警”發佈的日子是12月18日7時,正式啟動是12月19日7時,也就是提前了24小時發佈。發佈的當天,京城確實是個藍天白雲的好天兒,空氣品質還是良好水準。
但是大家別着急,這個“紅警”發佈得一點也不偏早,實際上是嚴格按照了應急預案的規定,“提前24小時組織發佈”可是一點也馬虎不得的硬要求。
為何要提前發佈?市環保局應急處處長王斌解釋道,紅色預警要做到三個提前:提前預報、提前預警和提前減排。提前預警,是為了讓應急措施有充分的準備時間,因為從發佈預警到措施啟動,期間需要經過一系列嚴格程式,必須留出足夠的時間。同時,這也有助於提醒公眾儘早進行健康防護。
而提前預警還有最大的一個作用,就是有助於減緩污染,削弱污染峰值,達到“削峰降速”的目的。
換句話説,預警啟動得越早,即在大氣條件轉入靜穩狀態初期,就提前開始採取減排措施,可以使得污染物在靜穩狀態下積累量明顯減少。
“紅警”擋得住重污染?能緩解!
“紅警”啟動後,環保部門用數值模式做了初步評估,讓我們用數據來説話:
評估顯示,在“紅警”應急措施啟動一天后,污染物濃度下降了10%至30%,特別是對削弱污染物峰值效果明顯。
市環保監測中心主任張大偉説,通過評估發現,污染物二次轉化部分的增幅,也明顯放緩,這與以往是大不一樣的。由此可以看出,如果不實施應急減排措施,大氣中的氧化性會更強,二次轉化污染物,比如硫酸鹽、銨鹽等等,就會更多。
不過,就算如此,也有人會説,“就算啟動了紅色預警,重污染不還是來了嗎?”
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紅色預警只是一個應急手段,並不是治污手段,很明顯,它是治標不治本的,目的只是為了在特殊時期採取特殊辦法保護公眾的健康權益。所以,不是説啟動了紅色預警,重污染就徹底消除了,這很明顯是不可能的。此處引用新晉院士賀克斌的一個比喻:“重污染就相當於一場重感冒,紅色預警措施只能是緩解症狀,把重感冒緩解成正常感冒,減少高濃度對人體健康的危害,要想一下就藥到病除,顯然是不可能的。”
機動車限行有效嗎?污染降一級!
同時,在各項應急措施中,根據本市主要污染源排放清單分析,機動車單雙號限行措施的貢獻應該是最大的。為何這麼説?限行可以讓六級嚴重污染,直接降一個級別,到了五級。
小夥伴自己測試過,單雙號限行,早高峰油耗百公里9個,第二天不限行,油耗一下到了16.6個!這對比,夠觸目驚心吧?!
因為機動車既直接排放PM2.5,也排放PM2.5的大量前體物,如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這些既是PM2.5二次轉化的原材料,也是大氣氧化性增強的催化劑,不僅把自己排放的氣態污染物氧化轉化成顆粒物PM2.5,還會把其他污染源排放的氣態污染物也轉化成PM2.5。所以,開車的司機不要不服,機動車的影響是多方面的,綜合貢獻在本地污染源中也是排名第一的。
第一次“紅警”啟動後,效果評估也顯示,機動車對PM2.5的貢獻由32%下降到了7%,全市污染水準由六級嚴重污染下降到五級重度污染,效果也是杠杠的。
“紅警”還會再發?要打持久戰!
2015年是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強的厄爾尼諾年,這意味着,全球極端天氣頻發,北半球將經歷暖冬。暖冬之下,氣溫偏高,冷空氣偏弱,霧霾無疑將更加頻繁的現身。
大家也要做好心理準備,大氣治理是一場持久戰,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每一個人積極參與。在第一波、第二波“紅警”到來之後,很可能還會有第三波、第四波……希望在大氣治理的路上,每一個人都能成為參與者,而不是總喊着讓別人行動,一觸碰到自己的利益就跳腳。畢竟我們同在一片天空下,同呼吸,共命運。(駱倩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