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昌平區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關於法治政府建設的決策部署,紮實推進各項工作,為全區高品質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法治環境,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2022年法治政府建設主要舉措和成效
(一)依法科學民主決策,提供有效制度供給
一是健全依法決策機制。修訂區委常委會“三重一大”、區政府“三重一大”決策程式規則等制度,及時公示重大行政決策事項目錄,嚴格履行公眾參與、風險評估等決策程式,優化完善法律顧問、公職律師參與決策機制,確保依規依紀依法科學決策。
二是加強合法性查核工作。落實《昌平區行政規範性文件管理辦法》,全年審核各類區級文件、協議總計278件。開展行政規範性文件合法性審核機制落實情況專項督查,形成“一報告三清單”。
三是打造重大合同管理新模式。出臺《昌平區重大合同管理辦法》,通過分級分類管理實現風險預警前置、防控端口前移,採用“單位+法律顧問+司法局”聯動審查模式,有效保障國有資産安全和公共資源合理利用,助力産業發展與誠信政府建設。
(二)推進“放管服”改革,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一是開展“作風建設年”主題活動。樹立重實幹、辦實事、出實績的鮮明導向,圍繞接訴即辦、回天治理、“兩區”制度創新、紓困惠企等全區重點工作,打造“昌快幹”“昌通辦”兩大品牌,將法治政府建設成果轉化為惠民實效。借助“多規合一”平臺強化聯動,創新“專職管家”“全程陪跑”貼心服務,實現了中海匯智裏項目拿地預售僅45天、生命谷醫學産業園拿地到開工10日完結的“昌平速度”。
二是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印發實施《關於繼續加大中小微企業幫扶力度加快困難企業恢復發展的落實措施》,切實減輕疫情對中小微企業生産經營的影響。構建全市首個覆蓋市場監管全業務的AI智慧服務系統,實現“一次不用跑,全程零見面”。成立全市首家自貿區內提供免費註冊地址的集群註冊平臺,提升市場准入便利度。2022年全區新設立市場主體33779戶,排名全市第二、平原新城第一。
三是推進知識産權發展與保護。印發《昌平區“十四五”時期知識産權發展與保護行動方案》,建立知識産權聯席會議制度與知識産權保護檢察聯絡機制,未來科學城知識産權巡迴審判庭和北京知識産權法院生命科學園法官工作站順利落戶昌平。2022年全區新增市級知識産權試點、示範單位37家,同比增長54.17%。
(三)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執法效率水準雙提升
一是加大執法力量投入力度。全區除公安系統外各行政執法機關A崗核定人數823人,關聯人數779人,關聯率94.65%;A崗參與執法人數784人,A崗人員參與執法率95.73%。共作出行政處罰17236件,執法檢查291816件,A崗每人平均執法量為375.52件,違法行為納入檢查率達到99.64%,圓滿完成考核任務。
二是落實行政執法“三項制度”。進一步規範行政執法資訊公示,擬制7類公示格式,通過區政府網站公示執法資訊,主動接受社會監督。落實行政執法全過程記錄製度,逐步推進移動執法終端使用,提高執法信息化水準。推行包容審慎監管,出臺《昌平區市場主體輕微違法行為容錯糾錯清單》,對51種輕微違法行為實施免罰、慎罰,2022年共免罰輕微違法經營主體138家次、金額679.7萬元。
三是提升行政執法質效。建立鎮街對職權下放部門培訓指導品質評價機制,通過雙向打分對培訓指導效果進行量化,確保職責落實到位。強化府院聯動、部門聯動,形成法治幫扶合力,召開依法行政相關研討會、推進會100余次,協同破解工作中的急難愁盼問題,從源頭遏制違法行政行為。
(四)健全矛盾預防化解機制,實質性化解行政爭議
一是深入推進行政復議改革。區政府統一行使行政復議職責,完善機構設置及人員配備,各部門強化對接,實現職能良好過渡。全年共接收復議申請599件,立案受理572件,審結395件,調解結案115件。
二是提升行政應訴效能。出臺《昌平區行政應訴工作規則》,強調“第一責任人”職責,落實行政首長出庭應訴制度。2022年,區領導出庭應訴4次,開展觀摩庭審活動4次,各單位負責人出庭應訴527次,出庭應訴率110.7%,其中正職負責人出庭101次,有效促進行政爭議實質性化解。
三是構建多元化糾紛調處機制。發展“楓橋經驗”,規範化建設人民調解組織592個,組織開展重點時期矛盾糾紛排查27711次。暢通信訪渠道,辦理群眾來信來訪6199批次,及時轉辦126件實事徵集建議,重復信訪化解成效位列全市前列,被國家信訪局評為全國信訪工作示範區。
(五)夯實社會治理基礎,強化基層法治建設
一是加強基層法治力量。優化司法所職能定位,加大司法所人員招錄、調配力度,全年新招錄司法專業人員25人。發揮村居法律顧問專業優勢,全年共舉辦各類講座200余場,提供法律諮詢3000餘人次。在各鎮街培育“法律明白人”1194人,實現以點帶面、連網成片,覆蓋所有基層治理網格。
二是落實“八五”普法規劃。通過知識競答、普法講座等形式,線上線下統籌開展“國家安全日”“迎接二十大·送法進萬家”“防範養老詐騙”等主題法治宣傳活動520余場,參與20余萬人。全區共有“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社區)”6個,“北京市民主法治示範村”89個、“北京市民主法治示範社區”27個,完成市級創建目標。
三是推動公共法律服務全覆蓋。建成區公共法律服務中心1個、回天地區分中心1個、鎮街法律服務站22個、村(社區)法律服務室541個。通過網路、熱線電話和線下諮詢等多種方式提供法律服務,讓群眾“抬頭可見、舉手能及、掃碼可得”。
二、問題不足
一是個別單位對加快推進法治政府建設的必要性、重要性認識不足,專職法治力量相對薄弱。二是法治政府建設水準和依法行政能力不均衡,各部門間法治政府建設水準參差不齊。三是個別單位對合法性審核工作不夠重視,因行政程式不規範導致的法律風險增加。
三、黨政主要負責人履行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情況
一是全面強化思想引領。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將有關內容納入處級幹部黨校輪訓班、依法行政培訓班、新時代基層幹部培訓班等,全年各級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會前學法、專題培訓等形式開展學習研討160余次。
二是注重科學統籌謀劃。2022年,區委區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先後在5次區委常委會、5次區政府常務會和區委全面依法治區委員會全體會議上,研究部署依法治區重點任務、法治政府建設督察整改、法治政府示範創建等工作,專題聽取法治政府建設、合法性審核等工作彙報,全面履行推進本區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
三是強化督促考核評價。在嚴格落實年終述法工作全覆蓋的前提下,將各處級單位主要負責同志履行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情況納入政績考核體系,作為評價使用領導幹部的重要依據;建立日常履職“正負面清單”考核制度,依據全區中心工作和重點任務對各單位設置正面、負面清單,分別進行加減分並逐月通報,實現督考合一。
四、2023年法治政府建設工作主要安排
一是加強統籌協調。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緊扣“五子”聯動融入新發展格局,以依法行政考核、法治督察為抓手,推進法治政府示範創建工作,為加快“四區”建設和高品質發展提供法治保障。
二是深化職能轉變。對標新發展新要求,強化政務服務職能,建設誠信有為政府,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自主活力。
三是完善培訓機制。通過法治教育培訓,培養領導幹部法治思維,全方位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準。
四是推進“校地聯動”。發掘駐昌高校法律資源,圍繞普法教育、課題研究、示範創建等方面深入開展校地合作,為昌平區法治事業提供智力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