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政協第十四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第02207號(文體宣傳類189號)提案答復的函

日期:2024-12-31 09:09    來源: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分享:
字號:        

  經認真研究,現就《關於加強對北京南城歷史文化資源系統挖掘保護利用的提案》答復如下:

  北京南城是北京建城和建都肇始之地。南城歷史文化包括會館文化、古代建築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士人文化以及紅色文化等,是北京歷史文化發展演變的縮影。提案中提到的“北京南城文化研究缺位”等問題客觀中肯,符合實際情況,十分具有針對性,對於我們進一步做好相關工作具有重要的 啟發意義。

  近年來,我市堅持以中軸線申遺保護為抓手帶動老城整體保護,加強南城歷史文化價值挖掘、闡釋展示和活化利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與充分彰顯南城歷史文化風貌和獨特城市魅力還有一定的差距。2023年9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向北京文化論壇致賀信時指出,北京歷史悠久,文脈綿長,是中華文明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見證。總書記這一重要論述,為我們系統挖掘保護利用好北京南城歷史文化資源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指明瞭方向。我市組織市區有關部門深入學習研究提案所提建議,認為可以吸納應用於當前工作中,具體情況如下: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方面。落實中辦、國辦《關於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要求,我市編制《北京歷史文化遺産保護傳承體系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聚焦於城鄉建設中的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突出北京在中華文明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明確提出整體保護老城的要求,包括“保護多元包容的地方文化代表遺産、保護近現代反映從傳統社會都城向現代共和國首都轉型的代表遺存”等,將宣南文化復興及香廠新市區保護更新等項目納入北京歷史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推薦重點工作。

  二是推進系統性保護利用方面。我市已將位於南城的大柵欄、鮮魚口、西琉璃廠、東琉璃廠、法源寺、校場口、南新華街、天橋-珠市口、香廠新市區等多片歷史文化街區劃定為法定保護對象,落實《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細化管理要求、保護措施。東城區加大文物騰退和修繕力度,完成位於南城的福建汀州會館北館、臨汾會館、長春別墅、鐵山寺、吳越錢氏宗祠、火神廟等28處文物修繕,活化利用23處;完成我市第一個歷史建築修繕項目——同興和木器店,探索可複製的歷史建築修繕實踐經驗。西城區推出的兩批共15處騰退文物建築活化利用項目均位於南城地區,隨着這些文物陸續對社會實現開放,可以讓居民、游客近距離走進文物,進一步了解南城文化。

  三是梳理紅色資源方面。持續加強革命文化的挖掘整理展示工作,形成《中國共産黨北京革命文物及紀念地的保護傳承利用體系研究》《北京紅色文化資源挖掘與價值闡釋研究》等研究成果;深入推進建黨、抗戰、新中國成立三大主題片區協同發展,納入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重點任務。統籌規劃北大紅樓與中國共産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保護傳承利用工作,蟠桃宮遺址、李大釗故居、《京報》館舊址、慈悲庵及高君宇石評梅墓等位於南城地區的革命舊址得到系統修繕提升,整體面向社會開放。

  四是建設文化品牌方面。依託南城地區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打造“漫步北京”“會館有戲”“京劇發祥地”“北京古建音樂季”等多個文化品牌,有力推動了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漫步北京”品牌推出“文化宣南 舊憶北京”“敬天法祖 和合北京”等,打造專注於南城歷史文化資源的探訪路線;西城區充分利用南城的歷史文化資源推出紅色主題、京劇主題、報業主題等多條文旅線路和研學項目。“北京古建音樂季”文物活化利用品牌,以“古建+音樂”模式,煥發古建空間活力,2023年北京古建音樂季開幕式在天壇神樂署舉辦。

  五是打造文化新空間方面。落實《關於推動文藝院團演出進會館舊址的工作方案》,探索會館舊址保護利用新模式。湖廣會館、顏料會館、臨汾會館等8個位於南城的會館先行先試,通過多元化的展示手段,展示南城歷史文化價值。積極建設富有南城文化內涵的主題博物館,推進具備條件的場館備案及掛牌“類博物館”,宣傳保護南城文化。京報館、京華印書局、湖廣會館等結合非遺傳承、老字號保護,打造特色博物館,讓南城故事活起來,成為南城歷史文化展示的新空間。

  六是發揮市場機制方面。2020年,西城區啟動文物建築活化利用計劃,委託北京産權交易所採用“揭榜挂帥”機制,面向社會招募利用方案,通過市場化運作廣集各方智慧和資本;新市區泰安裏通過“文物有信用”獲得1000萬元低息授信貸款,讓社會資本參與保護有了更多可能。2021年,北京市委宣傳部等6部門出臺《北京市社會力量興辦博物館扶持資金管理辦法(暫行)》,這將為宣南地區眾多博物館發展提供政策保障。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統籌協調各方面資源做好該項工作。一是加強頂層設計和系統性保護,組織開展北京社科基金項目申報工作,專題研究挖掘南城歷史文化內涵;推動南城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編制和歷史文化街區成片保護更新,通過對歷史肌理保護、歷史文脈傳承,守住南城歷史文化底蘊。二是持續挖掘南城歷史文化資源,建設文化品牌,打造文化新空間,完善文化探訪路體系,系統串接和生動展示南城歷史文化資源。三是鼓勵支援社會力量參與,完善政府、社會、居民等多方共同參與南城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的體制機制。

北京市人民政府

2024年7月26日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