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認真研究,現就《關於整體建設“宜居、宜游”中軸打造中軸線國際新名片的提案》答復如下:
一、關於“對中軸線文旅資源進行整體規劃和開發,打造‘樂游中軸’,提升中軸線整體認知度”的建議
近年來,我市高度重視北京中軸線相關文旅資源的挖掘,積極探索文旅資源轉化,系統開發設計中軸線文旅産品,提升民眾認知度和參與度,更好地推動中軸線價值闡釋及展示傳播。
一是推動中軸線資源轉化為文旅産品。持續打造“漫步北京” 品牌,相繼推出春節、二十四節氣、閱讀、電影、藝術等15條涉及中軸線主題的線路,並重點打造“最美中軸 品味古今”的中軸線騎行線路,實現在中軸線沿線景點的文化探訪之旅。在中軸線前門大街南口和北口分別設置兩個游客服務中心,完成編制中軸線旅游諮詢服務內容體系、設施體系策劃方案,基本構建完成中軸線游客服務系統。持續發揮“我在中軸修文物”“白塔夜話”等老城保護品牌效應,彰顯中軸文物建築獨特魅力,進一步梳理中軸線歷史文脈,對文旅資源進行整體規劃與開發。組織“大都工匠”“中軸線口述史”等中軸線主題文化活動,通過多元化方式傳播中軸文化價值。圍繞中軸線打造了“唱響中軸”群眾文化活動品牌和“古建音樂季”文化藝術品牌,通過群眾文化活動和專業的文化藝術演出力量,進一步擴大北京中軸線的影響力。
二是利用數字手段提升中軸線宣傳能力。完成中軸線遺産點高清測繪掃描,利用騰訊大數據及數字孿生技術,全景呈現中軸線700多年曆史沿革,首創4D時空大數據互動體驗,利用游戲技術打造中軸線全真世界,在寓教於樂中完成中軸文化大眾普及。利用“雲上中軸小程式”中的“數字中軸·小宇宙”板塊,對7.8公里中軸線核心遺産區進行了精細還原再現,為公眾提供沉浸式互動體驗,了解北京中軸線及各遺産點發展與變遷歷史。以科技手段推進“文物可閱讀”,加強文脈梳理,以河圖數字化解決方案為主要手段,以中軸線上遺産點為載體,推出“萬象中軸”AR數字體驗項目,復現中軸線重要點位的歷史場景,讓受眾更加直觀、具體感知中軸線源遠流長的文化魅力。
三是持續舉辦中軸線文化遺産傳承與創新大賽(以下簡稱大賽)。大賽由我市市委宣傳部指導,市文物局、申遺辦主辦,已成功舉辦3年。2024屆大賽專門新設“樂游中軸賽道”,面向公眾徵集北京中軸線文化主題的優質游徑方案,同時遴選一批對中軸線文化了解、可應用多語種的專業導游及講解人員,更好傳播中軸文化,進一步助力提升國內外公眾對於北京中軸線的認知度。
四是着力推進中軸線主題的重大題材、重大主題舞臺藝術創作。2022年,我市文化和旅游局印發了《關於推動重大主題藝術創作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的工作方案》,截至目前,已有市文聯與北京舞蹈學院聯合製作的原創舞劇《巍巍正陽》、北京民族樂團推出的大型民族管弦樂組曲《中軸》、北京京劇院創作的新編京劇《大刀王五》、北京九維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的話劇《鐘鼓樓》等多項成果。北方崑曲劇院圍繞“會館有戲”文化品牌加強運營,發揮中軸線文化功能,打造“小而精”“小而雅”“小而美”的會館演藝新空間。編輯出版北京中軸線主題叢書,講好中軸線故事,實現文旅融合助力北京中軸線申遺。
二、關於“加強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建設,打造‘宜居中軸’,提升中軸線整體保護的公眾參與度”的建議
近年來,我市持續構建和完善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不斷加強對中軸線的保護傳承和宣傳推廣,同時,還對周邊街區積極開展保護性修繕和恢復性修建工作,進一步改善中軸線沿線居民的居住和生活環境。
一是制定出臺《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編制《北京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規劃》。明確了北京老城的整體保護要求,系統完整保留城市歷史格局,傳承中國傳統規劃理念和營建智慧,實現了見證700年城市建設發展的中軸線以及老城“凸”字形格局的整體保護。
二是落實北京城市總規和核心區控規要求,推動老城保護、街區更新、人居環境品質提升。將推進中軸路周邊環境整治提升工作貫穿在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過程中,通過組織開展鐘鼓樓緊鄰地區環境整治提升、萬寧橋周邊環境綜合整治、舊鼓樓大街空間品質提升、什剎海後海綠道景觀提升、天橋廣場區域環境整治、正陽門箭樓南望永定門景觀視廊等一批環境建設項目和中軸線周邊鈴鐺衚同、鐘樓灣衚同等背街小巷環境精細化治理,實施完成拆除私搭亂建、提升建築風貌和第五立面、規範廣告牌匾、公共空間整治、城市傢具規範治理、架空線梳理、景觀綠化美化、整修道路、規範停車秩序等環境建設和秩序管控工作,為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創建了良好的市容環境。
三是完成非文物建築騰退和文物建築修繕工作。鐘鼓樓北側的宏恩觀以“觀中—中軸線上的在地文化博物館”身份重新向公眾開放,院內設有在地博物館常設展、中軸線主題書店、中軸線主題郵局等公共空間,根植本地人群,打造更有溫度、更具情懷的多元生活方式場景。在加強歷史建築修繕管理、推進活化利用、突破政策瓶頸等方面積累了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優秀經驗,不斷完善歷史建築保護利用的政策法規體系。
四是構建北京中軸線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推動北京中軸線申遺形成創新實踐。發佈《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産與城市可持續發展報告》,以北京中軸線為核心案例,呈現遺産保護工作在政府管理、社會治理、環境保護、産業帶動、文化涵育等方面的多元體現,探討如何使中軸線遺産保護工作更好地賦能北京城市發展更美好的未來。該報告是《UNESCO文化2030可持續指標》在中國文化遺産地的落地樣本項目,也是全球範圍內文化遺産點首次在申遺階段明確提出文化可持續發展理念,並對其做整體評估,受到媒體廣泛關注。
三、關於“講好中軸線故事,運用‘國家文化符號’打造中軸線國際新名片”的建議
近年來,我市進一步挖掘中軸線的歷史文化內涵,講述好中軸線故事,在國際活動、國際會議、非遺傳承、精品力作、網路活動等方面加強國際合作和對外交流傳播。
一是積極參加世界遺産大會。2023年9月我市參加第45屆世界遺産大會,現場學習項目審議流程,積累申遺經驗;成功主辦“數字化賦能文化遺産”主題邊會,北京文化遺産保護做法獲高度評價;會議期間,市領導與來自世界遺産中心、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等國際組織負責人,尚比亞、法國、伊朗、阿根廷、盧安達、墨西哥、希臘、聖文森及格瑞那丁等8個駐聯合國教科文各委員國代表和哈薩克、黎巴嫩等2個候選委員國(現已成為新任委員國)代表進行交流座談,介紹北京中軸線相關情況,得到積極回應。目前我市正積極籌備參加第46屆世界遺産大會。
二是加強闡釋,積極開展以北京中軸線為內核的國際研討活動。我市文物局與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合作,召開“世界遺産與城市可持續發展”國際研討會,會議邀請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以及加拿大、日本、南韓、印度等國家的15位專家發表了精彩演講,100多位專家學者線上同時參會,為北京中軸線文化價值闡釋、遺産保護管理及公眾參與等方面提供寶貴借鑒。同時,市文物局組織召開國際遺産日中國主場活動,邀請國內知名專家就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産講課,同步發佈了《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産與城市可持續發展》報告,相關內容隨後刊登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網站上。
三是加強中軸線非遺資源推廣。2023年6月9日,借助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産日的契機,在什剎海地區啟動“京城非遺耀中軸”活動,以“加強非遺系統性保護促進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發佈非遺主題宣傳展示系列活動近500項。在青雲衚同舉辦“非遺周末 京韻更生”系列文化活動,並在前門街道啟動“小院議事廳”,鼓勵“非遺走進日常”,促進公眾更多地了解和體驗北京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更好地感受京韻文化的獨特魅力。
四是推出系列中軸線精品力作。網路綜藝節目《登場了!北京中軸線》、文化探訪微紀實專題片《老單走東城》,通過新媒介、新技術的融合,創新影像表達方式,共同講好中軸線文化故事;製作推出《中軸線上》《行走中軸》《李欣:用影像講述中軸故事》等融媒體節目,通過鏡頭記錄中軸變化,講述文物的活化利用與老城復興、街區更新相結合的故事;通過舉辦紙藝展、書畫展、攝影展和“中軸線創作分享會”“‘我與北京中軸線’港澳青年游學采風”等活動,展示既古老又嶄新、蓬勃發展的城市風貌,多渠道、多途徑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中國聲音、講好北京故事、中軸故事。
五是推出系列網路活動。持續鼓勵海外選手參與中軸線文創大賽“視覺影像賽道”,面向國內外最廣泛的社會公眾進行作品徵集。以Vlog、微短劇、微紀錄等表達方式,深入挖掘和呈現中軸線的歷史文化、現代風貌、生活百態。借助海外社交媒體平臺,通過官方賬號持續推廣北京中軸線。舉辦“環球雲賞北京中軸之美—北京中軸線雙百新媒體中英雙語全球大直播”活動,海內外播出覆蓋量超過2.5億網民。借助國際傳播品牌活動,聯絡境外社交媒體達人傳播北京中軸線獨特魅力。此外,我市連續多年舉辦“絲路大V北京行”活動,北京中軸線作為重要的體驗地,受到大V歡迎和好評,擴大了北京中軸線國際傳播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下一步,我們將認真採納提案中的意見建議,繼續系統挖掘、闡釋、展示和傳播以中軸線為載體的中華文明核心價值、文化基因和精神實質,講好中軸線故事,提升公眾認知度和參與度,擴大中軸線文化影響力,建設“宜居中軸”“宜游中軸”。
北京市人民政府
2024年7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