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5686號建議的答復

日期:2020-12-21 11:14    來源: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分享:
字號:        

京政聯字〔2020〕2號

王巍代表:

  您提出的《關於加快首都市區內停車場建設解決居民停車難的建議》收悉,現答復如下:

  一、北京市停車設施基本情況

  自2015年起,我市歷時兩年完成了全市停車資源普查。經普查,全市停車位共427萬個,其中,城鎮地區車位總量382萬個;按照“有車即有位”原則統計,農村地區車位共計45萬個。普查結果表明,居住停車位與出行停車位總比例失衡,出行停車位比例偏高,居住停車位總量明顯不足;夜間居住停車矛盾突出,全市城鎮地區居住停車位缺口總量約129萬個。

  二、建議中涉及問題説明

  (一)關於地鐵8號線和2號線鼓樓大街站G出口以南、舊鼓樓大街路東停車場關閉的問題

  我市對建議中提到的地鐵8號線和2號線鼓樓大街站G出口以南、舊鼓樓大街路東停車場關閉的問題進行了核實。原停車場為地鐵8號線地鐵站交通導改項目用地,為解決周邊居民停車需求,設置臨時停車位並開放給周邊居民使用;後因項目啟動,臨時停車場遂關閉。停車場關閉後,將原停放車輛疏解至東城區和平裏街道辦事處西河沿城市道路停車場進行停放,併為居民辦理停車居住認證,全天收費0.5元/小時。

  (二)關於位於鼓樓西南的一個可容納數百輛汽車的大型停車場已關閉半年有餘問題

  經實地調研,您在建議中提及的鼓樓西南可容納數百車輛汽車的停車場為鼓樓西大街停車場。該停車場現有泊位80個,停車管理單位為北京西榮通順停車管理公司,此地規劃為北中軸藝術館項目用地。為加快北中軸藝術館項目啟動,根據相關規定,2019年11月中旬,項目建設單位天恒正宇公司對該停車場地下文物進行考古勘測,目前已完成,正進行恢復性施工,完工後該地仍作為地面臨時停車場使用。北中軸藝術館建設項目啟動後,該地將無法繼續作為地面臨時停車場。

  (三)鼓樓周邊停車設施建設情況

  鼓樓周圍坐落着南鑼鼓巷、北鑼鼓巷、什剎海三處歷史文化街區,停車問題一直備受關注。2012年我市在鼓樓北側車輦店衚同建成簡易立體停車設施,提供停車位198個。2014年,為治理衚同內亂停車問題,我市指導鼓樓中醫院對原地下停車場進行立體化改造,提供停車位82個;在鼓樓東南角時間博物館建設地下停車庫,提供停車位30個;在圓恩寺32號建設地下停車庫,提供停車位78個;支援東棉花衚同東口建設立體停車設施,新增停車位25個。2018年以來,在不具備建設地面停車場的街巷衚同周邊,本着“小型化、端口化”的原則建設停車設施,在南鑼鼓巷、北鑼鼓巷歷史街區踏勘選址20余處,目前計劃在香餌衚同西口(鼓樓東側500米)處建設立體停車設施,前期研究工作已基本完成,建成後可新增停車位226個。此外,我市還將結合鼓樓西大街復興計劃和穩靜街區建設工作,進一步重點解決周邊居民停車問題,規範鼓樓地區周邊停車秩序。

  三、停車管理工作開展情況

  近年來,我市高度重視停車管理工作,研究出臺《北京市機動車停車條例》,按照“適度滿足居住停車需求,從嚴控制出行停車需求”的思路,實行分類分區定位、差別化供給、差別化管理。全面開展道路停車改革,積極推動停車設施規劃建設,逐步提高管理規範化程度。重點開展了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編制規劃,引領停車環境改善

  為貫徹落實《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北京市機動車停車條例》要求,我市已編制形成《北京市停車專項規劃(2020年—2035年)》。該停車規劃按照控擁有、限使用、差別化的原則,堅持挖潛、建設、管理、執法並舉,將進一步加強行業管理,營造良好停車環境;統籌空間資源,科學合理安排停車設施,通過利用騰退土地和邊角地、建設立體機械式停車設施等多種手段增加供給;全面整治停車秩序,嚴格管理路內停車泊位,更好發揮停車設施對城市用車的調節作用,建立與動態交通發展相平衡的靜態交通發展格局。

  (二)優化政策,推進停車設施建設

  一是簡化審批程式。在將停車設施審批許可權由市級發改部門下放到區級發改部門的基礎上,將審批形式由核準調整為備案,積極促進停車項目加快落地。同時,我市交通委9部門聯合印發《關於規範機械式和簡易自走式立體停車設備安裝及使用的若干意見》,明確利用居住區和單位自有用地設置機械式、簡易自走式立體停車設備,免於辦理建設工程規劃、用地、環評、施工等手續。二是搭建停車設施投資運營平臺。推動成立北京靜態交通投資運營有限公司,整合全市靜態交通行業資源,調動微觀主體在停車場投資、建設、運營及管理服務等方面的積極性,採用“資本+資訊+市場”方式推動靜態交通行業規模化發展。三是通過給予財政補助支援的方式鼓勵居住停車設施挖潛建設。近年來,城六區完成近300個居住區機動車停車設施建設和改造,共新增3.6萬個停車位;在城六區和通州區開展了19個居住區停車設施試點建設項目,新增車位6000余個。

  (三)多措並舉,着力緩解停車難題

  一是鼓勵單位、個人車位有償錯時共用。按照《北京市機動車停車條例》有關規定,我市已在部分中小學校周邊、王府井地區、海淀世紀城等區域成功試點錯時共用停車。2019年11月,我市出臺《關於推進本市停車設施有償錯時共用的指導意見》,經初步摸排已有99處停車場願意通過錯時共用提供車位9457個,其中7個區的34處已開始錯時共用停車,提供車位6475個。二是開展道路停車電子收費和居住認證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在648條道路上施劃6.5萬個道路停車位,實行電子收費;制定出臺《關於道路居住停車管理工作的意見(試行)》,各區、各街道為符合條件的5.33萬輛車辦理了居住認證。三是加快停車智慧信息化建設。推動建設北京市停車資源管理與綜合服務應用平臺,屆時將對停車設施實行動態管理,向社會提供資訊服務,提升面向市民的智慧停車服務水準。

  北京市停車問題是一個系統性、綜合性很強的複雜問題,涉及法律法規、政策、規劃、管理等多方面內容,是我市多年來一直努力解決的難題。做好停車管理工作既是當務之急,也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我們將持續加強停車管理,加快停車設施建設,着力緩解停車難的問題,努力創造良好的交通環境。

  感謝您對我市停車管理工作的關心與支援。

北京市人民政府

2020年9月1日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