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政聯字〔2019〕16號
程紅委員:
您提出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南水北調協作工作的提案》收悉,我們進行了認真研究。我市高度重視南水北調對口協作工作,按照國家的決策部署,結合河南、湖北水源區的實際需求,緊緊圍繞"保水質、強民生、促轉型"的工作主線,聚焦精準脫貧,採取"市級統籌、區縣結對"協作方式,堅持首善標準,積極推進,統籌各區、各部門用心用情用力開展全方位協作,動員企業、協會、社會團體及個人等社會力量積極參與,不斷構建大協作格局,宣傳先進典型,營造了良好社會氛圍,取得了積極成效。現將有關情況答復如下:
一、工作開展情況
自2014年開展南水北調對口協作工作以來,我市共安排協作資金30億元,實施對口協作項目900項,在水質保護、産業轉型、精準脫貧、民生保障、動員社會力量、幹部人才交流合作等方面開展了全方位、深層次、多領域的合作,為水源區的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強大支援。
(一)加強生態環保協作,促進調水水質穩定達標。我市堅持把保水質作為第一要務,重點實施主要入庫河流及支流污染治理及生態修復、環庫生態隔離帶建設、沿河兩岸鄉村環境綜合整治、新建和改擴建污水處理廠建設等重大工程,動員北京技術先進、資金雄厚的企業積極參與水源區水質保護,如北排集團運用世界領先的"紅菌技術"運營十堰滲濾液項目、首創集團接管東風水務公司、北京碧水源對十堰市及相關縣市區污水垃圾處理設施進行託管運營等。截至目前,丹江口水庫所有監測斷面水質穩定達標,累計向北京輸水超47億立方米(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27日南水進京),供水水質均符合或優於Ⅱ類水質標準,南水北調來水已佔我市城區日供水量的73%,直接受益人口1200余萬人,自來水硬度降低、水鹼減少,改善了居民用水水質,保障了首都的用水安全。
(二)聚焦扶貧領域協作,助力水源區脫貧攻堅。結合水源區實際情況,我們將發展特色産業作為推動水源區綠色發展的主要抓手和助力水源區群眾脫貧致富的主要途徑。支援北京農林科學院國家雜交小麥産業化基地落戶鄧州。推進高效種養業和綠色食品業發展,支援建設西峽香菇、淅川軟籽石榴、內鄉杜仲、鄧州黃金梨、欒川連翹、盧氏綠殼雞蛋、竹溪茶葉、竹山食用菌等特色産業基地帶動貧困村發展。打造了"欒川印象""渠首印象""南水源"等一批綠色農産品品牌。在水源區實施了淅川渠首北京小鎮、鄧州市杏山生態旅游小鎮、西峽縣丁河獼猴桃小鎮、欒川縣北京昌平旅游小鎮、內鄉七里坪鄉旅游小鎮、盧氏縣五里川特色文化小鎮等建設,增強水源區自身"造血"功能。加強旅游合作,充分挖掘水源區旅游資源,成立旅游聯盟、開發了多條精品旅游線路,我市成為水源區旅游的主要客源地,推動旅游産業發展,帶動貧困人口就地就近就業。利用舉辦支援合作地區的特色産品展銷會、消費扶貧雙創中心等場所,為水源區優質農特産品進京搭建了平臺,帶動特色産業發展,促進群眾增收致富,實現脫貧。
(三)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構建大協作格局。推進消費扶貧雙創中心、文化交流中心、培訓中心、研究中心、社會動員中心、健康中心等六大中心建設,發揮其平臺紐帶作用,開展組織化、社會化、市場化、企業化的協作,構建大協作格局。據不完全統計,我市與河南、湖北兩省累計開展各類政務、商務對接交流活動1000多次,兩省水源區吸引我市企業投資達1000多億元。中關村科技園積極開展園區共建,農林科學院、京能集團、北排集團、北控集團、首創集團、清控科創以及碧水源等企事業單位積極參與水源區建設,涉及環保、文旅、光伏發電、風電、飲用水、扶貧等20多個領域。如投資40億元的京能熱電十堰聯産項目,京東十堰"網際網路+"新經濟合作項目,北控集團與十堰市鄖陽區簽訂戰略框架協議支援鄖陽區發展,忠和酒業公司投資的黃酒生産項目,華彬集團投資的礦泉水項目,北京潔源新能源集團在竹溪投資8億元的風電項目,佳龍集團的天然飲用水項目,北京清控科創公司與南陽市政府合作建設南陽創業大街項目已開街運營,有近百個項目和十余家高新企業入駐。
(四)不斷加強人力資源開發合作,助推水源區自我發展能力進一步提高。發揮我市科技、人才優勢,加大交流合作力度,提高水源區內生動力。積極開展多層次、多領域人員交流交往活動,省市級層面幹部雙向挂職300多人次,區縣間科級幹部挂職交流活動累計1000多人次。發揮挂職幹部作用,推動一批重大項目落地,其中以京東為龍頭的對口協作新經濟示範區落地十堰,有望打造百億乃至千億級新型産業。積極開展各類培訓,雙向培訓環保、教育、醫療、科技、農業、旅游等方面黨政幹部、專業技術人才10000餘人次。連續6年組織開展院士專家行活動,共有院士40多人次、專家150多人次先後到十堰、南陽,深入200多家企事業單位解決各類難題500余個,建立工作站20余家,為當地培養"高精尖"人才400余名,讓"北京智慧"為水源區發展提供"新動能"。人才交流平臺不斷健全,北京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創新型企業深入水源區,開展高技能實用人才培訓,促進兩地人力資源有效開發、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動。建成中國中原人力資源服務産業園區等高層次人才引進和創新創業基地,為我市高層次人才赴水源區交流服務和投資創業提供平臺。
(五)加大公共服務支援力度,群眾獲得感持續提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着力解決水源區民生領域突出短板。實施學校、醫院、農村道路、飲水工程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項目,淅川縣思源學校、欒川縣三川鎮養老中心、鄧州市杏山引水工程、神農架林區興隆寺村入村道路等一批打基礎、強民生、管長遠的基礎設施項目相繼建成投用。100多所中小學開展"手拉手"活動,選派專家赴水源區開展示範講學;組織1000余名骨幹校長、教師來京交流學習和跟崗培訓;研究推動京豫、京鄂高等教育合作,我市相關高校分別與河南南陽理工學院、湖北醫藥學院、湖北汽車學院等13所高校建立了結對合作關係。深化醫院"手拉手"結對協作,開展科室共建項目;組織醫療專家到庫區義診,直接惠及群眾數千人;組織1000余名骨幹醫護人員來京交流學習和跟崗培訓;助推北京兒童醫院、北京婦産醫院與鄭州兒童醫院、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等一批知名醫療機構深化合作。
(六)深化經濟技術交流合作,提升合作交流品質。推動京豫、京鄂戰略合作,我市於2016年、2018年,分別與河南省、湖北省簽訂了深化戰略合作協議,明確了今後幾年重點合作領域和方向,確立了雙方領導互訪機制,部門協商推進機制,不斷提升合作層次,拓展合作領域,推進了一批重大合作事項,實施了一批重點項目,實現了區域合作共贏。深化區縣結對協作,在全面落實區縣大結對基礎上,創新深化中小學、職業學校、醫院和工業園區的"四小結對"工作,部分區縣結對關係延伸到了部門、鄉鎮村一級,結對區縣開展交流互訪300余次、經貿交流200多次,簽訂合作協議100多項。拓展部門間合作,京豫、京鄂教育、科技、人社、商務、旅游、南水北調等部門簽訂合作協議;引進或共建河南省綠色生物製造聯合研發中心、鄭州新興産業技術研究促進中心等10多家研發機構;華夏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中意人壽、長安責任保險等一批金融保險企業相繼在水源區設立分支機構。
(七)加強宣傳推廣,擴大協作影響。北京電視台在黃金時段播出河南、湖北省水源區旅游形象宣傳片;製作2014-2016年北京市-河南省南水北調對口協作工作報告等紀實宣傳資料;在央視《旅游中華》、鳳凰衛視《旅游天下》、旅游衛視《中華文明行》、首都機場等媒體終端宣傳水源區縣市;在網路媒體首頁焦點區和客戶端首屏同步刊發對口協作工作動態報道100余篇,擴大了南水北調對口協作工作知名度和影響力,營造了良好輿論氛圍。多次開展媒體記者庫區行活動,宣傳報道南水北調工程重大意義、水質保護情況,以及對口協作工作成效等。
二、下一步工作
我們將認真研究您關於加強産業精準對接、打好扶貧攻堅戰、構建大協作格局、加大宣傳力度等寶貴建議,結合水源區實際需求,進一步加強統籌協調,不斷深化南水北調對口協作,努力開創對口協作工作新局面。
一是運用現代資訊技術,提高産業精準對接水準。根據水源區的發展規劃和實際需求,充分發揮我市科技優勢,引導京東等網際網路公司會同水源區運用大數據技術對當地的資源條件、政策環境、産業基礎、市場空間、優勢劣勢等進行基礎分析,識別有潛力的産業領域。配合水源區搭建産業對接服務平臺,結合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戰略機遇,發揮好市級統籌、區縣結對工作模式優勢,有針對性地不定期開展招商推介工作,促進産業協作精準、高效。
二是聚焦精準扶貧,助力水源區打贏脫貧攻堅戰。在對口協作年度項目計劃安排上向精準扶貧傾斜,籌劃一批涉及面廣、有示範帶動作用的重大項目和龍頭産業,通過産業帶動,助力脫貧攻堅。創新組團式産業扶貧模式,充分發揮我市設計、建設、管理、運營、市場等方面優勢,鼓勵動員北京首創集團、住總集團、首旅集團、首農食品等大型國有企業發揚首創精神,以組團式投資運營方式探索産業發展和脫貧攻堅的新型協作模式,推進淅川渠首北京小鎮等項目建設。配合水源區深入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態型農業、林業、旅游資源,積極動員我市有代表性的農業龍頭企業、文旅企業等與水源區對接,幫助水源區生態産業發展,增強自身"造血"能力。進一步發揮京東雲、中關村網際網路産業聯盟的作用,帶動當地"網際網路+"産業發展,促進新經濟發展。發揮好挂職幹部橋梁紐帶作用,深化區縣結對,開展多層次交往交流,推動兩地教育、醫療、技術、産業、商貿、人才等多層次合作。深入開展消費扶貧,利用消費扶貧雙創中心功能,推進水源區貧困地區農産品進機關、進社區等活動,引導相關市場主體與水源區建立長期穩定的産銷關係。在我市農業嘉年華設立扶貧館,推介水源區特色農産品等。
三是廣泛動員,構建政府、市場、社會協同的大協作格局。廣泛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對口協作,繼續深化區縣大結對和中學、職校、醫院、園區等四小結對,完善鄉鎮、村、部門等全方位結對關係。進一步加強交流、對接和溝通,在技術、人才、資金、資訊、市場等領域開展深入合作,推進互利共贏、共同發展。鞏固擴大"北京院士專家庫區行"、學校(醫院)"手拉手"等部門對口協作品牌效應。深化人才智力協作,組織開展教育、衛生、扶貧、發改、環保、旅游、農業等領域黨政幹部和專業技術人才培訓,提高培訓實效。在持續開展幹部雙向挂職的基礎上,探索建立北京院士專家服務基地、人才智力庫,借力我市高端人才為水源區産業發展、生態建設、社會管理提供智力支援。依託北京市支援合作促進會等社會動員平臺,開展幫扶對接工作。
四是加強宣傳,營造良好的社會協作氛圍。利用通水5周年的契機,製作宣傳片、專題片等,協調電視台、日報、網路等媒體策劃、宣傳南水北調對口協作工作成果;會同水源區組織媒體記者庫區行,展示保水質、強民生、促轉型工作成效;加強與水源區相關部門的溝通聯繫,根據需要,通過聯合舉辦馬拉松賽等,利用我市品牌賽事以及舉辦體育社團培訓講座等方式,宣傳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建設過程、移民精神和南水北調通水後取得的巨大經濟社會效益,讓社會各界更加深刻了解南水北調工程建設的偉大壯舉和重要意義,進一步增強護水、保水、節水意識,為南水北調工程的長期穩定運作和調水水質穩定達標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感謝您對我市南水北調對口協作工作的關心和支援。
專此函達。
北京市人民政府
2019年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