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關於支援北京加快建設國際化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議”進行了認真研究,現答復如下:
2016年9月,國務院印發《北京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總體方案》後,我市會同10個國家部委(單位)組建了推進辦公室,建立了央地協同推進的組織模式和工作機制,制定了實施方案,全力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一)在引進全球頂尖人才方面
一是以更加開放的政策引進人才。2016年3月,公安部出臺支援北京創新發展20項出入境政策,放寬和簡化海外人才申請在華永久居留許可的門檻和手續,縮短海外人才在華辦理工作簽證的時間。2018年2月,印發了《關於深化中關村人才管理改革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引才用才機制的若干措施》,從便利國際人才出入境、開放國際人才引進使用等方面,進一步降低外商投資設立人才中介服務機構的准入門檻,對招聘國際高端人才業績突出的機構給予獎勵。2018年2月實施了《北京市引進人才管理辦法(試行)》,2018年4月公佈了《北京市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崗位需求目錄》《北京市積分落戶操作管理細則(試行)》,有序推進符合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引進和常住人口落戶工作。
二是依託創新平臺集聚全球頂尖人才。2018年1月,出臺了《北京市支援建設世界一流新型研發機構實施辦法(試行)》,支援建設一批與國際接軌的新型研發機構,吸引全球戰略性科技創新領軍人才來京領銜開展研究和人才培養。支援中央高校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推動市屬高校制定落實“雙一流”建設方案,全面提升北京高校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水準。在持續支援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的基礎上,先後推動成立了北京量子資訊科學研究院、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等一批新型研發機構,支援在京高校建設22個高精尖中心。
三是以重大任務為抓手引進和培養創新人才。依託國家和市級科技重大專項與人才工程,組織實施全球頂尖科學家及創新團隊引進計劃。加快落實國家和北京“海聚工程”,加大了對積體電路及晶片、空間網路資訊安全、先進製造、新材料等領域人才引進力度。面向青年科技骨幹,深入實施“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發佈實施“青年北京學者計劃”和“北京市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管理辦法”;面向新興學科與産業發展,深入實施“首都科技領軍人才培養工程”;面向高層次專業人才,深入實施“北京學者”計劃,已累計吸引和培養人才1800多人、“海聚工程”人才900多人、“科技新星”人才2200多人。
四是不斷加強人才服務保障。2017年8月,印發了《關於推進首都國際人才社區建設的指導意見》,在朝陽望京、中關村大街、未來科學城和新首鋼等4個區域試點建設國際人才社區,積極營造類海外人才發展環境。2017年12月,實施了《關於優化人才服務促進科技創新推動高精尖産業發展的若干措施》,在人才培養、服務保障等重要環節進行了突破和創新。2018年1月,發佈《北京市外籍人員子女學校管理辦法(試行)》,從外籍人員子女學校的設立、組織與活動、監督與管理、變更與終止等方面做出了明確規定。2018年6月,發佈了《關於優化住房支援政策服務保障人才發展的意見(徵求意見稿)》,將採取購租並舉等多種方式,滿足多層次住房需求。符合條件的優秀海外人才還可申請辦理《北京市工作居住證》,持卡人可享受購租房屋、子女教育、小客車指標搖號等市民待遇。
(二)在推動資本雙向流動方面
2015年10月,實施了《北京市關於進一步促進企業境外投資合作發展的實施方案》,鼓勵企業加快境外投資平臺建設,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境外股權投資基金,擴大國際投資貿易合作,積極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優化。2016年6月,國家外匯管理局發佈《關於改革和規範資本項目結匯管理政策的通知》;2017年6月,國家商務部會同發展改革委印發了《外商投資産業指導目錄》,進一步縮小外商投資企業設立及變更審批的範圍;7月30日,又對外國投資者並購境內企業的備案程式和要求進行了明確,外國投資者投資或並購創業企業,不涉及准入特別管理措施的,企業設立由審批改為備案管理,進一步便利科技創新企業開展跨境投資活動。近年來,依託中關村海外母基金等平臺,組建中關村海外投資基金,搶佔國際前沿技術和市場先機,推動創新資源配置,引領創新創業向國際化發展;設立中關村並購母基金,通過市場化手段,激發民營資本的投資活力,推動實體經濟發展。
(三)在加強國際科技交流合作方面
一是強化國際科技合作頂層設計。研究制定“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北京行動計劃,推動相關參與國共同開展研究,構建“一帶一路”發展理念相通、要素流動暢通、科技設施聯通、創新鏈條融通、人員交流順通的協同創新共同體。持續推進國際高端科技資源與北京創新主體加強合作,推動在海外設立分支機構或合作機構,助推企業和技術“走出去”“引進來”,進一步提升開放創新水準。
二是加強國際科技合作平臺建設。建設亞歐創新中心、北京-特拉維夫創新合作中心等一批國際合作平臺,推進技術合作交流,以及創新成果産業化合作。發揮中關村海外聯絡處作用,建設中關村矽谷、倫敦等12個聯絡處。推動高校共建聯合實驗室、創新戰略聯盟。深化與世界知識産權組織合作,推進世界知識産權組織技術與創新支援中心建設,佈局推動跨境創新。建設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實體網路,建設國際創新合作集聚區,助推基地單位開展國際合作。建設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進一步加強企業培育,促進企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動國際標準創制。
三是辦好品牌性國際會議和活動。策劃舉辦中國(北京)跨國技術轉移大會、中意創新合作周、國際綜合性科學中心研討會、世界機器人大會、北京國際學術交流季等活動,打造北京國際科技創新合作和交流的名片。
(四)在構建人工智慧産業鏈方面
2017年12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發佈了《促進新一代人工智慧産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明確了培育智慧産品、突破核心技術、深化發展智慧製造、構建支撐體系等重點任務。同月,市政府出臺了《關於加快培育人工智慧産業的指導意見》,明確了面向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的總體要求、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2018年4月,教育部發佈了《關於印發〈高等學校人工智慧創新行動計劃〉的通知》,在對中小學階段普及人工智慧教育提出相關要求的同時,提出高校未來將形成“人工智慧+X”的複合專業培養新模式,引導高校不斷提升人工智慧領域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服務國家需求能力。
推動成立北京前沿國際人工智慧研究院,積極爭取國家研發計劃和創新基地對人工智慧産業的支援。通過産業創新集群建設儲備項目、産業創新中心、重大創新成果轉化落地儲備項目的形式,對技術實力強、創新程度高的人工智慧優勢項目給予支援。在智慧家居、智慧城市應用場景等方面,推動傳統企業與人工智慧企業加速融合,促進經濟結構深化調整。在海淀區打造北京人工智慧産業園,開展體驗式試點示範,激活産業創新力量。目前,中關村人工智慧創新創業基地已入駐人工智慧企業20余家,擬入駐項目50余個,已有微軟小冰互動體驗中心、Intel機器人生態互動體驗中心、“中科院人工智慧計算及數據應用服務平臺”開放實驗室等創新資源平臺合作入駐。
建議非常全面,我們將深入研究,認真吸納,繼續在加大高端人才引進力度、推動資本雙向流動、加強國際交流合作、促進人工智慧産業發展等方面積極出臺針對性措施,加快推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一是進一步完善人才服務保障。持續在中關村示範區試點實行更大力度的出入境政策,並在更大範圍內進行推廣,真正為國際人才出入境提供便利。加強中關村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建設,研究制定加快建設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五年行動計劃,加快引進更多諾貝爾獎級科學家和國際頂尖創新團隊。研究制定進一步促進獵頭機構發展的若干措施,鼓勵獵頭等人才中介機構為政府、企事業單位選聘人才,全力打造全球人才集聚高地。
二是進一步做好投資服務。不斷降低外商投資企業設立及變更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構建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持續支援中關村海外母基金等平臺,探索中關村風險投資體系與世界頂級創新資源、資本加強深度合作的模式。支援新三板改革發展,打造首都金融開放新格局,提升首都資本市場和各類金融主體核心競爭力。
三是進一步加強國際交流合作。針對新一代資訊技術等高精尖産業,積極吸引知名跨國公司、國際科技組織等來京發展。大力深化與矽谷、特拉維夫等世界一流創新區域合作,拓展高校國際科技交流和合作渠道,持續舉辦中國(北京)跨國技術轉移大會、世界機器人大會、北京國際學術交流季等品牌活動,全力打造國際科技交流中心。
四是加快人工智慧産業發展。在人工智慧等領域設立北京市高精尖産業子基金,重點對人工智慧底層技術、典型行業解決方案等關鍵環節加大支援力度,吸引社會資本參與人工智慧産業發展。依託“三城一區”科技創新優勢,加大政策扶持引導力度,切實發揮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主力軍作用,積極培育壯大人工智慧産業。
北京市人民政府
2018年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