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公開 > 財政 > 財政報告 > 預算報告

關於北京市2025年上半年預算執行情況的報告

日期:2025-08-12 10:00    來源:北京市財政局

分享:
字號:        

——2025年7月24日在北京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

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上

北京市財政局局長 韓傑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書長、各位委員: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託,向市人大常委會報告本市2025年上半年預算執行情況。

  一、2025年上半年預算執行情況

  今年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中共北京市委直接領導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監督支援下,全市各級財政部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認真落實積極財政政策“持續用力、更加給力,打好組合拳”要求,積極應對外部挑戰,推動財政收入平穩增長、財政支出加力提效、財政管理持續加強,實現改革任務、預算執行目標“雙過半”,為首都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一)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保持穩定增長

  1.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量穩質優,展現良好發展韌性。隨着國家及本市多項經濟政策效應逐步釋放,全市經濟總體延續穩定向好發展態勢。在此帶動下,上半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3571.2億元,增長2.6%;完成年度預算的53.9%,超時間進度3.9個百分點。

  一是三大主體稅種均為正增長,財政收入品質保持全國最優。上半年,全市地方級稅收收入完成3118.7億元,增長3.9%;稅收收入佔比87.3%,收入品質繼續穩居全國首位。其中:增值稅完成1023.2億元,增長2.1%,主要是網際網路批發、新能源汽車等領域重點企業業務量增長,以及疊加上年同期為積體電路企業辦理增值稅留抵退稅形成低基數帶動。企業所得稅完成1022.9億元,增長10.0%,主要是資訊、科技等行業經營效益較好、利潤增長帶動。個人所得稅完成417.3億元,增長7.8%,主要是部分網際網路企業一次性股權轉讓、員工股權激勵增加帶動。全市非稅收入完成452.5億元,下降5.6%,主要是上年同期各區加快盤活存量資源資産、收入增加形成高基數。

  二是財政收入産業結構不斷優化,重點行業平穩運作。在持續加強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加快培育新質生産力帶動下,資訊服務業、科技服務業財政收入較快增長。其中:資訊服務業完成578.1億元,增長7.7%,科技服務業完成317.0億元,增長13.4%,延續快速增長態勢。多項金融政策發力見效,促進資本市場活躍,證券、保險等行業營收持續改善,帶動金融業完成623.8億元,增長5.9%。房地産業完成392.4億元,雖然下降11.6%,但主要受上年同期集中清算土增稅形成高基數,以及住房交易契稅減免政策向納稅人讓利等因素影響;隨着高基數影響逐步減弱,降幅較一季度收窄11.6個百分點。

  三是圍繞穩存量、拓增量,持續涵養財源稅基。加強財源建設與優化營商環境工作聯動,組織各區走訪服務重點企業7418戶,解決企業發展訴求5109項,已走訪企業實現財政收入1785.8億元,增長4.1%,有力支撐財源基本盤。積極服務高成長性財源,獨角獸企業、數字經濟企業等高精尖財源收入分別增長11.2%、6.1%,延續較快增長態勢;助力4847戶潛力中小微企業實現財政收入87.5億元,增長48.1%。加速財源儲備項目落地,組織各區在立項審批、供銷對接等環節提速增效,推動519個儲備項目落地增收,貢獻財政收入86.9億元。

  2.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實現較快增長。上半年,全市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完成1320.9億元,增長17.6%,主要是通過加大優質地塊供應等一系列舉措,保持土地市場平穩運作,加快土地出讓節奏帶動;完成年度預算的63.9%,超時間進度13.9個百分點。

  (二)不斷強化財政資源統籌,提升綜合財力保障水準

  落實積極財政政策要求,加強資金統籌、資産盤活、資源利用,全力爭取政府債券、超長期特別國債、中央轉移支付等政策資金支援,不斷增強財政資金保障合力。上半年,全市“兩本預算”支出合計6149.7億元,增長8.0%。其中: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4589.8億元,增長0.8%,剔除上年同期增發國債一次性因素後,增長6.1%;完成年度預算的54.6%,超時間進度4.6個百分點。全市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1559.9億元,增長37.0%,主要是穩步推進政府專項債券“自審自發”試點工作,早發快用帶動,以及今年使用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支援“兩重”“兩新”項目建設;完成年度預算的62.4%,超時間進度12.4個百分點。

  不斷優化支出結構,精打細算、有保有壓,提升大事要事保障能力。時刻繃緊“過緊日子”這根弦,持續開展過緊日子評估,將預算安排與執行、績效、審計等結果掛鉤,在2021-2024年累計壓減非重點非剛性及一般性支出超百億元的基礎上,2025年繼續壓減18.2億元,將有限的資金投入到帶動作用強、邊際效益大的領域,騰挪更多資金為重大改革、重點工程、重大項目提供財力保障。同時,堅持公共財政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全市民生支出佔比繼續保持八成以上,做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保障,科技、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社會保障、就業、城鄉社區等領域支出規模保持增長,更好滿足“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

  此外,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社保基金預算平穩運作。上半年,全市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完成67.0億元,增長8.0%,主要是部分國有企業利潤增長帶動;完成年度預算的98.3%。支出16.9億元,增長4.4%,主要用於向國有企業注入資本金和解決國企歷史遺留問題,推動國有經濟佈局優化調整;完成年度預算的29.9%。

  全市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收入完成3395.7億元,增長4.2%,主要是社保繳費基數和籌資標準按政策增長;完成年度預算的50.2%。支出2501.1億元,增長10.9%,主要是據實落實養老、醫療等社保待遇政策;完成年度預算的49.9%。

  二、上半年財政管理改革工作情況

  今年以來,全市各級財政部門積極發揮財政職能作用,強化資金統籌和政策協同,聚焦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形成共促首都高品質發展合力。

  一是積極支援擴內需、穩增長,鞏固經濟回升向好基礎。大力提振消費。推動開展提振消費專項行動,統籌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支援消費品以舊換新,帶動家電、汽車等領域消費擴容升級。通過財政獎補、貸款貼息等政策工具,支援商圈品質提升、生活服務業發展等,豐富優質消費供給。我市成功申報國家現代商貿流通體系試點城市,獲中央財政4億元資金支援,助推城鄉商貿流通融合發展。擴大有效投資。積極爭取新增政府債務限額1415億元,增長16.4%,用好專項債券“自審自發”、投向領域“負面清單”等新政策,已發行新增政府債券1413億元,發行進度近100%;創新專項債投入模式,通過專項債券用作資本金方式,精準投向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有效撬動社會投資。安排市政府固定資産投資820億元,增長13.9%,支援姚家園路東延、兒研所通州院區、軌道交通22號線等超千個重大項目建設,推動基建投資早落地、早見效。加強助企服務。持續做好減稅降費工作,繼續按照50%比例“頂格”減徵文化事業建設費,降低經營主體繳費負擔。發揮政府採購政策功能,通過優先採購、預留份額、加快付款等措施,政府採購合同授予中小微企業比重超7成;推進政府採購業務全流程電子化,免費向企業提供電子標書,累計為企業節約成本5000萬元。引導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聚焦支小支農主業擴面增量,新增小微、“三農”企業融資擔保金額595億元,佔全部融擔業務的9成。

  二是加快推動培育新質生産力,增強高品質發展動能。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堅持把科技作為重點領域予以優先保障,全市科技經費安排584.9億元,增長3.5%,佔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7%,投入規模和佔比均居全國前列,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有力支撐。推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統籌高精尖産業發展資金、中小企業發展資金,運用貸款貼息、保險補貼等方式,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融合發展。加強政府性融資專屬擔保服務,為1131戶“專精特新”企業提供72.8億元融資擔保支援。指導幫助大興區、順義區成功入選全國第二批製造業新型技術改造試點城市,將獲中央獎補資金3億元,助推製造業轉型升級。積極發揮政府投資基金引導作用。新設8支基金已對212個項目實際出資188.6億元,撬動社會資本約728億元,支援高精尖重點産業發展佈局。開展政府投資基金與轄內24家銀行投貸聯動合作,為企業提供多元穩定資金供給。

  三是支援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續增進民生福祉。千方百計保障就業。綜合運用就業補貼、擴崗補助、降低失業和工傷保險費率等政策資金,支援開展招聘專項行動、“技能照亮前程”培訓行動等就業服務,促進大學生、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創業,加強對農民工、殘疾人、“零就業家庭”等困難群體幫扶。完善養老服務體系。落實“老老人”、失能失智老年人等養老補貼,支援新建街道鄉鎮區域養老服務中心5家、家庭養老床位2273張、養老助餐點256個,增加高品質養老服務供給。推動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結合學齡人口達峰,統籌做好中小學學位擴充保障,全市新增中小學學位1.6萬個,支援市屬高校雙一流建設、教學科研設備更新及新校區開辦。提升公共衛生服務水準。強化“三醫”聯動,完善市屬醫院薪酬制度,保障公立醫療機構平穩運作,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支援首都兒研所等新院區建設,加快醫療資源均衡佈局。着力改善城鄉人居環境。率先在全國設立省級城中村改造獎補資金,協同專項借款、專項債券等加快推進城市更新。支援試點開展青年公寓租金優惠政策,為青年人才提供安居保障。推進鄉村振興“百千工程”,支援23個示範村和80個提升村建設。多渠道籌集資金,推動災後恢復重建“一年基本恢復”目標按期完成,“三年全面提升”任務加快落地。

  四是不斷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提升財政治理效能。加強重點領域績效管理。財政事前評估範圍由800萬元以上新增項目,擴展至全部大額新增項目,以及新增的公共服務項目,財政評估項目數量達到214個,壓減資金12.2億元。選取道路橋梁日常維護工程、美麗鄉村建設引導資金等7個項目,開展成本績效管理,推動公用事業、農業等領域降本增效。實施84項存量支出政策績效評價,不斷提升政策效能。推動資産管理提質增效。完善國資收入繳納機制,選擇部分市屬國企開展收益預收繳試點工作,優化收入入庫時序與節奏。制定加強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産管理工作通知,強化資産配置、使用、處置全流程管理,將資産管理情況與預算安排掛鉤。紮實推進數據資産管理試點工作,促進資産管理與價值相互聯動。25家上市公司實現數據資産入表,數量與規模位居全國首位,推動數據要素市場化,提升企業競爭力。完成水資源稅改革。印發我市水資源稅改革試點實施辦法,進一步簡化稅目稅額設置,將水資源稅的徵收環節由“用水端”調整為“取水端”,發揮稅收優惠政策激勵作用,鼓勵節水改造和技術創新。

  五是防範化解財政財務管理風險,推動財政安全平穩運作。堅決遏制新增隱性債務。推動落實本市化債具體工作方案,積極爭取中央化債政策資金,統籌用於置換隱性債務。加強全口徑地方債務監管,動態監測變化情況,嚴防財政金融風險交織傳導。兜牢基層“三保”底線。堅持將“三保”擺在預算安排的優先位置,硬化預算剛性約束,支援各區做好“三保”保障工作。上半年,市對區一般公共預算轉移支付下達1719.7億元,剔除增發國債資金一次性因素影響,同口徑增長8.3%,推動基層“三保”平穩運作。強化區級財政運作監督。建立健全財政運作監測機制,從財政收支情況、重點資金執行、地方財政運作3方面設立9類27項監測指標,對各區財政運作風險隱患早發現、早提示、早處置。加大財會監督力度。組織開展財經紀律重點問題監督檢查,紮實推動重點領域專項核查,抓好惠民惠農財政補貼資金“一卡通”管理提升工作,加強“兩師”行業執業品質檢查,對6家會計師事務所、16名註冊會計師嚴重違法行為作出警告、吊銷執業許可、沒收違法所得並處罰款等行政處罰,不斷提升財會監督權威性和震懾力。積極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認真落實市人大預決算審查監督要求,抓好各項審議意見研究落實。邀請人大代表參與績效評價271人次,促進提升財政資金使用質效。辦理人大代表建議、政協提案383件,積極推動辦理成果轉化。

  三、當前需要關注的問題

  當前本市經濟運作總體回升向好,但外部環境仍然複雜嚴峻,內部有效需求不足,消費恢復較為緩慢,部分企業生産經營仍面臨困難,反映到財政運作上依然承壓,財政管理中仍存在一些需要關注的問題。

  一是財政收入增收基礎仍不穩固。製造業、批零業增速雖然較上年度由負轉正,但部分細分領域仍然承壓。受汽車市場轉型影響,燃油車及相關零配件企業減收較大;受糧食進出口配額減少、能源價格調控等因素影響,大宗貿易批發業降幅較大。住宿餐飲業收入增速(6.2%)較一季度回落6.5個百分點,受有效需求不足影響,收入恢復態勢放緩。資訊服務業隨着“平臺+流量”等傳統業務逐步見頂、AI等新賽道尚處於前期投入階段,企業利潤增速預計將有所放緩。

  二是財政保障壓力不斷加大。發揮財政逆周期調節作用,促消費、擴投資等領域需持續加強資金保障;超長期特別國債地方配套需求大,“三保”等剛性支出不斷增長;支援民生保障、重大科技任務攻關、城市更新等資金需求較多;個別區土地上市緩慢影響重點項目實施進度並增加融資成本,財政緊平衡態勢持續。

  三是財政財務管理水準仍有提升空間。人大、審計、財會等監督檢查發現,部分支出政策不夠細化精準,政策合力和整合效應有待增強;部分區和單位未嚴格落實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過緊日子、嚴肅財經紀律要求,個別單位預算編制不夠完整規範、預算執行超出範圍標準,政府購買服務管理不夠嚴格,在預算管理、財務會計、資産管理等方面仍存在薄弱環節;部分“兩重”項目、超長期特別國債項目支出進度較慢;個別區專項債“儲借用管還”機制落實不到位。

  四、下一步工作

  面對首都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新形勢、新情況,全市各級財政部門將繼續攻堅克難、奮發進取,按照市委工作要求,在市人大依法監督下,強化財政政策資金保障合力,切實發揮調控引導作用,有力支撐首都經濟社會健康平穩運作。

  一是堅持“持續用力、更加給力”,更好釋放積極財政政策效能。根據形勢變化動態調整工作措施,提升財政政策的前瞻性、針對性、有效性。注重惠民生和促消費結合。優化民生政策供給,支援高品質充分就業,穩妥推進社會保險補貼等調標政策,研究建立適應學齡人口變化的財政保障措施,推進保障型青年公寓等住房優惠試點,增強居民消費能力。綜合運用各類財政獎補資金,扶持精品演出、體育賽事、文博藝術展覽,更好滿足消費升級需求。注重擴投資和促發展結合。高品質用好超長期特別國債等政策資金,加力推動“兩重”“兩新”項目落地。用足用好中央擴大專項債券投向領域和用作資本金範圍、融資收益“區域平衡”等新政策,指導各區各部門加大新型基礎設施項目儲備,加快政府債券使用進度。積極落實促進政府投資基金高品質發展指導意見,加強財政金融聯動,保持政府投資基金投資強度,遵循市場化原則開展項目遴選,加強基金績效管理,發展壯大長期資本、耐心資本。注重強財源和優服務結合。聚焦融資支援、應用場景搭建等企業訴求做好服務,幫扶企業降本增效、拓展市場。緊抓新興産業財源培育,動態完善各區“一鏈一策”財源服務工作,促進重點産業財源集聚化、鏈條式增長。綜合運用稅費優惠、融資擔保、政府採購等財政政策工具,支援中小微企業發展,持續培植財源增長點。

  二是堅持“管理挖潛、花錢問效”,不斷增強財政改革牽引作用。加快推進中央關於財稅體制改革的部署要求,提升財政財務科學管理水準。做好2026年部門預算編制工作。推進零基預算改革,加強“謀劃-評估-儲備-編制-執行-評價”的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提高項目儲備品質,加強項目預算審核論證,優化項目排序機制,做好重點項目保障和跨年度平衡。完善轉移支付政策體系。做好市和區財政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工作,健全促進高品質發展轉移支付激勵約束機制,探索在醫療衛生、林業等領域實施“多中選好,好中選優”競爭分配,增強轉移支付政策的引導撬動作用。持續深化預算績效管理。健全常態化支出政策評價機制,根據評價結果優化資金分配,提升政策效能。完善區級財政運作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加強趨勢變化分析,提出改進建議,促進提升區級財政運作質效。提升國有資本、資産管理效能。完善國有資本收益收繳辦法,建立與促進産業發展相協調的收繳機制。加強行政事業單位資産統籌利用管理,推動跨部門、跨領域調劑共用,提高資産使用效益。深化政府採購改革。完善政府採購價格調控機制,紮實推進集中帶量、優質優價採購。研究出臺本市政府採購合作創新採購實施細則,指導推動優先選擇技術成熟、市場前景好、示範效應強的項目進行試點,促進新技術推廣應用。

  三是堅持“小錢小氣、大錢大方”,提升財政資金配置效率。通過積極爭取與主動騰挪兩手發力,保持政府支出強度。強化各類財政資源統籌。積極爭取中央政策資金支援,加強四本預算、政府債券等資金的統籌銜接,推進財政資金與部門自有資金統籌,規範全口徑預算管理,加大存量資金盤活力度,增強對各領域事業發展的保障合力。常態化推進黨政機關過緊日子。嚴格落實《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嚴控“三公”經費等一般性支出,加強政府購買服務、資産配置等管理,持續開展預算單位過緊日子評估,將評估結果與下年度預算掛鉤,推進節約型機關建設。優化預算分類保障管理。結合不同領域事業發展特點,實事求是保障合理需求,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將更多財政資金投入到乘數效應大、帶動作用強、邊際效益高的領域;集中財力支援“四個中心”功能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五子”聯動、“兩區”建設等重大戰略深入實施,保障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北京文化論壇等重大活動順利舉辦;堅持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更好結合,更多采取政府投資基金、專項債等方式,撬動社會資本支援産業發展。

  四是堅持“防範風險、兜牢底線”,推動財政安全平穩運作。聚焦重點財經領域,協同推進促發展和防風險。加強政府債務管理。研究制定專項債券項目資産管理辦法,建立健全“市級統籌、分級管理”的償債備付金機制,加快化解存量政府債務。加強專項債券全周期、穿透式管理,通過負面清單、典型案例等措施強化提醒提示,對新增隱債、虛假化債等行為嚴肅追責問責。堅持將“三保”擺在財政工作優先位置。嚴格落實分級責任,動態更新“三保”清單和範圍標準,加強預算執行和庫款調度,優先保障“三保”支出,兜牢基層“三保”底線。嚴肅財經紀律。持續開展醫保基金管理等核查工作,圍繞鄉村振興資金使用、“兩師”行業執業品質、政府採購等加強監督檢查,及時督促問題整改,嚴肅追責問責。持續加強財會監督與其他監督貫通協同,推動資訊共用、成果共用,形成監督合力。主動接受人大監督。認真研究落實預決算、國有資産、政府債務等各項工作的審查意見,主動服務人大代表,及時向人大財經聯網監督平臺推送數據,聽取並認真吸納代表委員意見建議,作為改進財政工作、提升預算管理的重要參考。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書長、各位委員,我們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市委的直接領導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指導下,進一步增強財政部門的使命擔當,科學研判經濟財政發展形勢,紮實做好下半年各項工作,為“十四五”圓滿收官提供堅實財力保障,做好“十五五”謀劃,有力有效服務新時代首都發展大局。

  以上報告,提請市人大常委會審議。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