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7日,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帆海融光——天津博物館藏18-19世紀中國紋章瓷特展”揭幕。
11月17日,“帆海融光——天津博物館藏18-19世紀中國紋章瓷特展”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開幕,135件(套)紋章瓷器揭面紗。
紋章瓷是中國古代外銷瓷的一種,因表面繪有歐洲貴族紋章圖案得名。其歷史可追溯至明嘉靖時期,清康熙年間發展至鼎盛。這類瓷器由中國工匠按照國外訂購商提供的造型、式樣、紋飾等進行彩繪燒制,既有中國傳統制瓷工藝的特點,又能反映出當時歐洲貴族的裝飾審美意趣。
展出的135件(套)紋章瓷器來自天津博物館,按照“瓷路海貿”“世族佳器”“美美與共”3個單元,講述了中國紋章瓷的定制過程和商貿活動。
“‘中國製造、歐洲風尚’的紋章瓷,以華美瑰麗的裝飾效果、中西合璧的藝術風格,成為外銷瓷中的精品。”策展人鄭好説,在中西方交流的漫長歷史長河中,紋章瓷是重要的文化窗口,其中蘊含了使用者家族的豐富資訊,是研究紋章學與古代歐洲社會生活文化的重要物證。
精緻的紋章瓷是中外文化互鑒、交流、融合的重要物證。一件清乾隆廣彩武德家族紋章紋蓋瓶,是第四代潘默爾伯爵威廉·武德定制的。他是漢諾威王朝時期英國皇家衛隊成員,因屢立戰功,晉陞為將軍,並授予爵位。瓶身一側為伯爵紋章,另一側為折枝牡丹紋。
一件清雍正廣彩沃爾尼家族紋章紋醬汁杯,造型別致。鄭好介紹,這件瓷器模倣18世紀早期西方銀器造型,由嘉德勳章院長喬治·沃爾尼男爵定制。杯身繪中式雜寶紋,紋章刻有箴言“美德至上”。還有一套清雍正廣彩金家族紋章紋盤、茶杯及托盤,是英國政治家、法官彼得·金男爵之女定制。這些瓷器為鐵紅描金風格,巴洛克式紋章繪製極為精細,盤沿繪中國傳統紋樣。
該展覽將展出至2026年3月3日。(李祺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