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下空間,曾是城市裏容易被忽略的“邊角料”,如今通過精細化治理,變身成為停車港灣、綠色廊道、休閒空間,既疏解了交通堵點,又增添了民生溫度。從市交通委獲悉,2025年,全市200余座橋梁的橋下空間整治提升任務全部完成。
“本市結合花園城市建設,計劃通過三年(2024年至2026年)的全面整治提升,盤活存量資源,提高使用效率與社會效益,實現橋下空間功能佈局均衡合理、交通高效便捷、環境和諧友好,打造花園橋區和城市‘金角銀邊’。”市交通委城管處副處長許國華介紹。
2025年,全市200余座橋梁的橋下空間改造停車位10082個,新增停車位5487個,拆除橋下違規用房4.7萬平方米、護欄7.3萬延米,橋下空間變得更加通透。此外,修整58.7萬平方米地面,橋下更加平整;整理4.2萬延米飛線,橋下更加清潔;補齊了150套安防設施,橋下空間更加安全。
“開闢橋下社會停車場,盤活存量空間並適度增量,緩解了停車難。目前,城六區內60%左右的城市道路橋下空間用於設置機動車社會停車場。”許國華介紹。針對聯想橋、萬豐橋、蓮芳橋等交通流量大的橋區,在治理提升過程中,對其動態交通組織進行了優化。
景觀完善也是橋下空間提升的目的之一。榴鄉橋、首鋼大橋、燕莎橋、軌道13號線上地到五道口站之間高架橋等橋下空間,與周邊景觀相融合,實現路、綠、水相融合,為居民提供了全天候、多功能的戶外休閒場所,實現了從“消極空間”到“活力地標”的華麗轉型。
比如,雍和宮橋下橋柱上以四季雍和為主題,彩繪了銀杏、海棠等北京代表性鄉土的植物紋飾。橋下空間四週護欄上嵌入雍和宮等文化符號。軌道交通五道口站至上地站區的改造中,橋體彩繪數字均運用京張鐵路早期標誌的中國傳統數字“蘇州碼子”進行書寫,極具時代特色。
軌道交通橋下空間,也是2025年橋下空間治理提升的重點內容。“截至目前,北京軌道交通運營里程已達879公里,擁有523座車站和超過1600個出入口。這其中,就包括了163.5公里的橋下空間。”京投軌道交通資産經營管理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
2026年是橋下空間整治提升的決勝之年,交通部門計劃對豐北橋、菜戶營橋、積水潭橋等11座重點橋係的橋下空間進行提升。同時,結合日常運維,對35座橋係的橋下空間開展平整地面、補齊安防設施、飛線整理等整治工作,完成對全市全部橋下空間的整治提升。(孫宏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