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水利工程設施“亮出來”,蓄滯洪區空間“靚起來” 水利工程濱水空間逐步向市民開放

北護城河松林閘附近濱水空間開放,市民悠然暢行。(潘之望 攝)

北關分洪閘上方橋區開放,市民從橋區穿行無需繞路。(鬍子傲 攝)
圍欄拆了,曾經神秘的水利工程設施空間“亮了出來”,市民能更近距離接觸到水域環境,拍照觀景不用繞路;環境美了,肩負攔洪削峰重任的蓄滯洪區空間“靚了起來”,汛期是蓄洪大水壺,平時是市民健身遛彎兒的濕地公園……近期,不少市民發現,以前家門口處於封閉狀態的水利工程區域,現在可以悠然暢行。
市水務部門在保障工程設施安全、防洪安全、水源安全的基礎上,正逐步推進水利工程濱水空間開放,除核心水利工程外,其他水利工程濱水空間“應開盡開”,為民服務,讓更多優質的濱水空間可親、可近、可觸達。
親水 拆圍欄亮美景
車水馬龍的北二環旁,北護城河鬧中取靜、景色宜人。北護城河新街口與德勝門之間,松林節制閘與船閘正坐落在此。午後,德勝門橋以西,不少市民沿着河邊散步觀景。低首,潺潺流水倒映着棧橋與古樹;遠望,河水與遠處的城墻古樓、高架橋相得益彰,別有一番韻味。大家不自覺地拿起手機,定格一幅幅“秋日勝景”。
“松林節制閘和旁邊的船閘都地處我們的管理範圍內,原來是封閉不開放的。”市城市河湖管理處工程管理科副科長白偉華指着水花翻涌的閘門處介紹,松林節制閘起到調節北護城河水位的作用,同時為亮馬河等下游水域補水,建設船閘則是為了保留通航條件。2025年4月,市水務部門對松林閘附近濱水空間進行了改造,近300米的圍欄及近30平方米的發電車房被拆除,一處2700平方米的區域“亮了出來”,原來工作人員的巡河路也開放與市民共用。
位於城市副中心溫榆河北關閘以北約7公里處,昔日的砂石荒地蝶變成一處重要的水利工程區域,這便是宋莊蓄滯洪區。宋莊蓄滯洪區也是“通州堰”系列分洪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宋莊蓄滯洪區二期近日開門迎客。登上西入口主山“四季之廊”向下俯瞰,黃紅交織色彩絢麗。大片的水域濕地,現已在此觀測到綠頭鴨、黑水雞、斑嘴鴨等在內的50多種依水而棲的水鳥,不少拍鳥愛好者也聞訊前來打卡。
市北運河管理處工程管理科楊海龍介紹,2025年“十一”前,北關分洪閘近千平方米的橋區、北關攔河閘上游左岸橫堤也向市民開放。目前,市北運河管理處已向市民開放榆林莊閘北裹頭、軍屯攔河閘等5處水利工程區域。
樂水 建步道裝座椅
“以前,河邊閘門這片區域不能走動,現在圍欄拆除了,護欄高度也在安全範圍內降低了,可以暢快看水景!”剛退休的崔先生家住志強南園小區,平時遛彎兒時喜歡沿着轉河、北護城河往鼓樓方向走。不久前,他驚喜地發現,松林節制閘邊的步行空間更寬敞了,“原來這片步行道只能容得下一個人經過,人多只能走下面的行車道,現在帶孩子走也放心了。”
市城市河湖管理處北環管理所副所長閆莉君説,水利工程開放並非“一開了之”。像北二環松林節制閘濱水空間改造過程中,新建了千余平方米的濱水步道。“我們新裝路邊座椅,沿墻新栽植了海棠、油松、黃楊等植物,讓水利工程濱水空間越來越靚。”閆莉君説。
水利工程不是割裂自然的屏障,而是融入生態的紐帶。溫榆河公園中的辛堡閘是一處洪水控制性工程,在辛堡閘設計和建設過程中,市水務部門結合水閘消力池,佈置了過魚設施,避免閘壩對於自然水路的阻斷,有效保護了魚類洄游通道暢通,為清河、溫榆河魚類繁殖遷移提供有利條件。
運潮減河北關分洪閘上方橋區,市北運河管理處成立公共服務班組,為市民游客指引方向;每隔幾米就放置救生圈,張貼安全標誌,給游客安全加上多層“安全鎖”。
科普 豎展板學水務
水利工程濱水空間的開放,也為市民提供了了解水務的機會。北關攔河閘附近,有市民對着科普展板學習水務知識,近距離觀察水閘運作、了解防洪原理,也有游客盯着不遠處的綠色能源保潔船,不時和旁邊的工作人員交流。
“通過拆除水利設施周邊的物理阻隔,市民得以更近距離地接觸到自然水域,開展休閒游憩、科普教育等活動。”白偉華表示,“接下來,市城市河湖管理處將實施杏石口閘、土城溝出口閘、東便門橡膠壩等17處水利工程場區向市民開放,並對開放區域進行科學規劃。”
既要“治水管水”,也要讓市民能“親水樂水”,市水務局水利工程運作管理處副處長張松介紹:“市水務部門正持續探索水利工程濱水空間科學綜合利用,在增強空間貫通性的同時,讓功能性水利工程成為市民親近自然、感受水生態之美的公共空間,做到‘人從閘上過,景在心中留’,助力‘望山見水、共用河湖’願景實現。”(鬍子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