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市秋糧收穫工作已進入關鍵時期,但自10月8日以來的持續降雨天氣帶來了嚴峻挑戰,導致土壤濕度過大,部分低窪地塊積水,農機無法進地,延緩收穫進度;已收穫作物易發生霉變,造成産後損失。為積極應對不利天氣,最大限度減少損失,現就主要秋糧作物的科學搶收及安全貯存提出以下技術指導意見。
一、玉米
春玉米目前已經全部進入完熟期,種植戶可採用玉米籽粒聯合收穫機直接進行脫粒收穫,減少晾曬再脫粒的成本。對已進入蠟熟中後期(籽粒乳線超過2/3)的夏玉米,可採取機收果穗再行脫粒,提高秋收進度;對剛進入蠟熟期、生育期偏晚及倒伏、受災地塊的夏玉米,可作為青貯飼料收穫,為下茬作物播種爭取時間。
各區應積極協調農機具,全力組織搶收。在田間作業中,泥濘積水地塊應在收穫前及時開溝排水,充分散墑,為收穫機具下田作業創造條件;如土壤過於松軟,可採用履帶式收割機進行收穫;因災倒伏地塊則宜選用割臺長度長、傾角小、分禾器尖能夠貼地作業的玉米收穫機。夏玉米在採用機械收穫時,應降低留茬高度,保證秸稈粉碎品質,並均勻拋灑於田間,利於下茬作物整地播種。
此外,對於沒有晾曬場地的農戶,可根據市場行情及時銷售,選擇在地頭將濕穗或濕粒直接售賣給專業收購商,或委託專業烘乾場所進行烘乾,以防玉米發生霉變或發芽。
二、甘薯
在地溫降至12~15℃前,利用降雨間隙及時完成收穫。應選擇晴好天氣作業,避免雨天采收,防止薯塊帶泥積水。收穫過程中要輕挖細收,減少機械損傷,對破損薯塊要單獨存放處理。雨後或遭遇低溫而搶救性收穫的甘薯,不宜長期貯藏,應適時銷售或及時加工成薯乾等易貯藏的産品。正常收穫的甘薯,采收後放置溫度24~27℃、空氣相對濕度85%~90%的環境下愈傷處理5~6天。貯藏期間,窖溫應保持在10~13℃,濕度範圍85%~95%,並需定期檢查,及時剔除病爛薯,注意調節窖內溫濕度。
三、穀子
可採取田間站桿脫水,待籽粒完全成熟,谷穗斷青、穎殼由綠轉黃(或黃白色),籽粒含水量降至13%~15%,待晴好天氣及時收割。若遇連續陰雨,可適當提前收穫(籽粒含水量16%~18%),收穫後加強晾曬,防止霉變。收穫方式可採用機械收穫或人工收穫。機械收穫,採用低割臺(割臺高度控制在15~20cm),避免漏割倒伏植株。人工收穫,先收割未倒伏植株,再單獨處理倒伏植株,收割時保留30~40cm秸稈(便於捆紮晾曬),避免籽粒脫落損失。收穫後籽粒含水量大於13%的穀子,可採用機械烘乾(烘乾溫度不超過40℃,避免高溫破壞籽粒品質),確保籽粒含水量降至13%以下。
四、大豆
針對未收穫地塊,應利用晴好天氣,於早晨或傍晚時段集中搶收。收穫後,應及時攤開晾曬2至3天,待籽粒含水量降至14%以下時,方可入庫貯存。宜選擇地勢高、通風良好的倉庫,並保持乾燥、低溫(或密閉)的環境條件,定期檢查,嚴防發熱霉變。
五、花生
應適時搶收,可採取植株晾曬的方式,待莢果含水量降至20%以下時再進行摘果。晾曬過程中要避免暴曬,防止油脂變質。貯存時要注意防潮防霉,保持環境通風乾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