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觀眾可近距離觀摩文物“體檢”“治病”,親身體驗書畫修復 大運河博物館“文物醫院”將開放
未來,參觀者可在“文物醫院”的展示功能區近距離觀摩文物修復師工作。(金瑤 攝)
文物醫生從幕後走到臺前,揭秘文物保護技術,展示傳統修復技藝……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東館)文物保護中心展示功能區即將面向公眾開放。提前探訪這間“文物醫院”,近距離觀摩文物“診療”全過程。
北京大運河博物館主樓內,一間5000余平方米的“文物醫院”坐落在展廳背後。推開文物保護中心一層的大門,有機質文物修復室的展示功能區亮相。隔着玻璃,實驗室內,兩位工作人員正在使用試劑和科技儀器,為書畫做“體檢”。
“大家看大螢幕上,宣紙纖維經過染色後呈紫紅色,纖維比較長,説明它的韌性較好。另一種元書紙顏色偏黃,説明木質素含量較高,它的纖維明顯比較短,並且有很多雜細胞,這是竹子的典型纖維特徵……”首都博物館副研究館員王穎竹化身講解員,為大家普及文物修復知識,“運用造紙纖維分析儀,我們能‘透視’紙張的微觀結構,精準判斷其原料、配比,為修復提供科學依據。”
經過科學分析,文物修復師將根據“體檢”結果,以多種方式為書畫去除歲月沉積的污垢。另一間綜合修復室裏,觀眾能近距離了解書畫、紡織品等有機質文物修復“醫術”。一張大紅漆案前,文物修復師馬燕和同事運用棕刷、排筆等工具,展示書畫修復中的染紙工藝。
“從清洗去污、揭裱分離,到修補殘缺、全色接筆,每一步不僅依靠文物修復師的傳統技藝,更在高科技助力下,提升精準性和安全性。”馬燕説,作為“文物醫生”,她和同事將運用科技手段與傳統技藝,最大限度為文物“延年益壽”。
展示區域內,觀眾不僅可以聽講解,還能親身體驗書畫修復技藝。首博文保專家還將展示科研成果——他們應用生物科技成功研發出具有高活性、專一性、低溫活性的生物揭展劑,將現場解讀這一技術如何解決困擾行業數百年的難題。
首博保護部副主任傅萌介紹,作為本市規模最大的可視化文物保護中心,北京大運河博物館文物保護中心創新開設了具有展示功能的綜合修復室,通過全景展示文物保護工作區、現場多感官互動體驗等方式,帶領觀眾探尋文物保護的奧秘,感受文保專家“匠心守護”的過程。
文物保護中心展示功能區將逐步面向公眾開放,邀請公眾感受文物“活”起來的魅力。“目前,中心計劃一期開放有機質文物修復展示區,後續還將展示金屬、陶瓷等文物的保護修復。”傅萌説。(李祺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