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博高顏值文物“講”中式美學

日期:2025-07-22 09:44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觀眾掃描展櫃上的二維碼了解文物背後的美學思想。

觀眾掃描展櫃上的二維碼了解文物背後的美學思想。(鄧偉 攝)

  京城博物館掀起一股時尚風,7月21日一天就開啟了兩場“美”的盛宴——上午,32件高顏值國博文物從140余萬件(套)館藏品中脫穎而出,觀眾掃碼可聽文物講中式美學;下午,恭王府博物館首個當代時尚藝術大展——“精雅風華:恭王府與中國時尚(1780-2025)”展開幕,王府四季被定格在時裝配飾上。

  32件國博文物的時間跨度從遠古時期一直延續到明清時期。最年長的一件是鷹形陶鼎,出生年代約為西元前5000年至3000年。最年輕的是清乾隆時期霽青釉金彩海晏河清尊。

  漫長時光篩選的顏值,美得恣意。擊鼓説唱俑,跨越千年的“喜劇之王”。它詼諧地邀請觀眾注意——“那蜷曲的腳趾正因大笑而不自覺抓地,連足尖都繃着表演的勁道,鼓面上似乎還回蕩着未散的餘音”。鷹形陶鼎,下垂的尾羽與它的雙腿構成三足支撐,既保證了實用性,又有一種蓄勢待發的動態美。它像是一位遠古哲學家,剖析着“離形得似”的東方美學精髓。

  大部分入選文物常駐古代中國展廳,“後母戊”青銅方鼎、四羊青銅方尊、孝端皇后鳳冠等頂流都增加了二維碼。

  國博介紹,此次“美之道”文化項目在既有展覽敘事基礎上,以“美”為引,重新構思並撰寫文物説明,從歷史文化、生活品質、社會經濟與文化交流等視角,引導觀眾探索文物背後隱藏的美學密碼。觀眾掃二維碼,可以全方位感受“美”,聽主持人張澤群、張越,演員鐘楚曦、張凌赫等人講文物之美。

  恭王府新展以“十二風雅”為敘事主線,在古建園林之中呈現王府一年12個月的標誌性場景。26位中國設計師與藝術家,展出近50件服裝等展品。每個月都有標誌性美學符號:從正月以紅色為主的“新春祈福”,到二月的“竹影扶疏”……策展人説,這些作品是設計師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尚解讀,希望給觀眾帶來“一座園,十二境,百年雅”的文化感官體驗。(劉冕)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