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來臨,部分高校的游泳館、體育館陸續開放。這不僅是學子們的運動天地,更是服務市民的優質公共資源。場館設施專業、空間充裕、管理規範,為大家夏日健身提供了安全舒適的新選擇。
近年來,多部門相繼出臺政策鼓勵學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2009年《全民健身條例》要求公辦學校創造條件開放體育設施;2017年教育部與國家體育總局印發意見,明確具備條件的學校應推進場館開放;2019年相關意見鼓勵地方免費或優惠開放公共運動場所……
目前,各地都在積極探索學校體育場館在確保教育教學需要的同時,在課餘時間和節假日向社會開放。這不僅有利於緩解群眾健身需求與體育設施資源供給不足的矛盾,還是學校服務社會、與社會加強溝通和互動的重要方式。
專家表示,開放只是起點,高品質常態化開放的核心是安全有序、可持續。安全是底線,要明確開放時間、管理責任、經費保障、安全預案等,做到有規可依;管理要高效,尤其要利用科技賦能場館管理;運作要可持續,需建立微利公益、成本分擔機制。最終目標是讓寶貴的社會資源安全高效地服務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