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安全游泳指南

日期:2025-07-15 09:35    來源: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分享:
字號:        

  盛夏時節,游泳池、海灘成為人們消暑納涼的首選去處。碧波蕩漾間,游泳不僅能夠帶走夏日的燥熱,更是一項對身心健康極為有益的運動。然而在清涼放鬆背後,也可能隱藏有健康隱患。那麼如何在享受游泳樂趣的同時確保健康安全呢?

  游泳運動存在諸多健康益處

  游泳是一項全身性運動,對身體和心理健康存在諸多益處。

  在身體健康方面:游泳作為一項有氧運動,能提高心肺耐力,促進心血管健康,提高肺活量。游泳時水的阻力能夠提供均勻抗力,強化核心、上肢、下肢及背部等全身肌肉。游泳動作需要多關節協同作用,有助於提高身體靈活性和平衡能力。游泳屬於低衝擊性運動,水的浮力可以減少關節承受的重量和壓力,適合康復期或關節敏感人群進行。堅持游泳可以促進代謝與體重管理,游泳1小時可消耗400-700卡路裏,有助於維持體重和體脂率。

  在心理健康方面:游泳運動具備社交屬性,適合各個年齡段人群參與,可以增強社會互動。游泳的韻律性動作配合規律呼吸,能有效降低壓力激素水準。

  游泳中的健康隱患不容忽視

  不合規公共泳池是傳染性疾病的“溫床”,不潔水質可能傳播真菌感染,引發結膜炎、手足癬甚至胃腸道感染,以及其他可通過皮膚、唾液接觸傳播的傳染病。

  泳池消毒劑可能會刺激眼睛、皮膚和呼吸道,導致皮膚瘙癢紅腫,長期接觸可能增加哮喘或過敏風險。

  游泳後耳道積水可能引發外耳道炎,嗆水或鼻腔進水可能增加鼻竇感染風險。

  泳池水溫度過低可能刺激血管收縮,增加心臟負荷,對心血管疾病患者存在潛在風險。

  游泳技術不當或過度訓練可能導致肩關節損傷、腰部或膝關節勞損,突然劇烈運動可能引發肌肉痙攣。

  此外,空腹游泳易引發低血糖,餐後立即下水則可能引發胃痙攣。游泳時因體力不支、抽筋、突發疾病等導致溺水的風險同樣不可小覷。

  安全游泳指南三步攻略

  如何健康安全地游泳呢?下面從游泳前的準備、游泳時的注意事項以及游泳後的護理等三個方面,提供一份健康安全的游泳指南。

  游泳前的準備

  1.選擇正規的游泳場所:游泳池要觀察水質是否清澈,是否有消毒水味道(但不應過於刺鼻),並查看是否有衛生許可證;自然區域要避免去水流湍急、水底情況不明或污染嚴重的水域;海邊游泳要注意潮汐變化,避免離岸流危險區域。

  2.做好熱身運動:建議在入水前進行5-10分鐘的熱身,充分活動肩部、腰部、腿部、手臂等全身部位,也可以通過慢跑或高抬腿提高心率。

  3.檢查身體狀況:避免空腹或飽腹游泳,建議餐後1-2小時再游泳。慢性疾病患者應在醫生指導下游泳,避免單獨下水。皮膚病患者應避免在公共泳池游泳,以免傳染他人或加重病情。

  4.準備合適的裝備:泳衣泳褲、泳鏡、泳帽、耳塞和鼻夾。戶外游泳時應選擇防水防曬霜(SPF30及以上),並每2小時補涂一次。

  游泳時的注意事項

  1.控制游泳時間和強度:建議初學者每次游泳不超過30分鐘;有游泳經驗者可適當延長至1小時,但避免過度疲勞。游泳時若感到胸悶、頭暈,應立即休息。

  2.避免危險行為:不要跳水,除非在專業跳水池;不在深水區嬉鬧,打鬧可能導致嗆水或溺水;不盲目挑戰極限,如長距離游泳、憋氣比賽等,容易引發意外。

  3.預防抽筋:抽筋是游泳常見問題,多因水溫低、疲勞或缺鈣引起。若小腿抽筋,可抓住腳趾向身體方向拉,同時伸展膝關節。

  4.注意呼吸節奏:自由泳、蛙泳時保持規律呼吸,避免過度換氣導致缺氧。初學者可先練習漂浮和換氣,再學習完整泳姿。

  游泳後的護理

  1.及時清潔身體:游泳後應用清水沖洗全身,尤其是頭髮、耳朵等部位。

  2.護理眼睛和耳朵:眼睛幹澀可用人工淚液緩解,避免揉眼;耳朵進水可側頭單腳跳排出水分,或用棉簽輕輕吸幹(勿深入耳道)。

  3.補充水分和營養:游泳後,多喝溫水或運動飲料,補充電解質;吃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如雞蛋、牛奶、水果等。

  4.觀察身體反應:若游泳後出現持續耳鳴或聽力下降、皮膚瘙癢、紅疹、咳嗽、呼吸困難等症狀,應及時就醫。

  游泳是一項既能鍛煉身體又能消暑的好運動,但也要注意科學游泳和安全健康。希望這份指南能幫助您享受健康、快樂的夏季游泳時光!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