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季學期開始,本市中小學將全面普及人工智慧通識教育,每學年不少於8課時。《北京市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地方課程綱要(試行)(2025年版)》近日公佈,明確小學、初中、高中要建立學段銜接機制,將人工智慧課程評價結果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
市教委明確,中小學應落實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要求,開齊開足人工智慧教育相關課程,可獨立設置課程,也可與資訊科技(資訊技術)、通用技術、科學、綜合實踐活動、勞動等課程融合開展。相關課程應關注知識學習與能力培養,包括人工智慧基本概念、應用與技術、實現方法、倫理與社會4個模組。
人工智慧課程評價結果將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形成貫穿中小學階段的完整評價鏈條。各校將通過知識測試、項目彙報、作品展示、主題辯論等多元化評價模式,考查學生的人工智慧應用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利用電子學習檔案、智慧學習分析工具等技術手段,實時記錄學生學習軌跡、階段性成果和能力發展變化。
人工智慧教育與課程教學改革將同步推進。中小學將探索開展情境化、項目式、跨學科等多元化教學模式,將人工智慧元素有機融入其他學科教學中,引導學生建立知識間的聯繫,形成系統化、網路化的認知結構。本市還將發揮科技創新資源優勢,整合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業等資源要素,拓展人工智慧教育場域,開放人工智慧實驗室、體驗館、綜合展廳等資源,形成協同育人“教聯體”。
各學段目標
小學階段通過體驗式課程,引導學生初步理解人工智慧的基本概念與特點,使用簡單的人工智慧工具完成創意表達和問題解決,感知人工智慧技術對學習和生活的深遠影響。
初中階段以認知類課程為主,培養學生進階的實踐能力與倫理意識,完善學生對人工智慧技術的系統認知,並能夠使用生成式工具完成內容創作。
高中階段以綜合性和實踐性課程為主,全面培養學生的人工智慧素養與技術運用和創新能力,引導學生熟悉數據處理與標注、機器學習演算法原理及深度學習入門知識,掌握一定開發智慧系統的實踐能力。(李祺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