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身“時光列車”的戲劇大道。
“時光照相館”自拍體驗區裏,觀眾可生成以自拍照為頭版新聞的“人藝之友報”。(方非 攝)
首都劇場前,“時光濾鏡”系列打卡相框圈起過往、現代、未來的定格場景,讓時間翩然流動。由此穿行至北京國際戲劇中心,戲劇大道變身70米的“時光列車”,“車窗”外,北京人藝各個發展階段的代表劇目及舞臺道具化作旅途上的風景。5月10日和11日,“再造時光”的主題縈繞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大院的各個角落,為2025年“人藝之友日”的多板塊體驗活動穿針引線。
劇場內
豐富活動遍佈各處空間
“人藝之友日”主題活動於2023年北京人藝建院71周年之際首次開設,旨在與觀眾分享劇場空間、共用戲劇記憶,嘗試以更多業態聯動多劇場空間新場景,提供更多元的文藝生活新體驗。2025年,“人藝之友日”由北京人藝聯合東城區委區政府主辦,涵蓋演出、戲劇活動、展覽、打卡、市集等多項內容,圍繞着“時光”的線索,融入對過去的回顧、對未來的展望。
演出板塊中,除了劇場內正在上演的《風雪夜歸人》《迷幻》《晚安,媽媽》,視角先鋒的德國裏米尼紀錄劇團《恐怖谷》作為特邀演出在人藝實驗劇場連演7場。《恐怖谷》是北京引進的首部由純機器人演出的戲劇作品,當AI以驚人的速度重塑當代生活圖景時,戲劇對科技與人類命運的關係進行了深度思考。
戲劇活動板塊中,多場活動以免費預約的形式向觀眾開放,觀演名額均於一小時內告罄。著名演員楊立新、《風雪夜歸人》劇組先後在首都劇場與觀眾見面,前者如敘閒話般聊起自己在北京人藝50年的許多記憶,後者解讀了一台新戲誕生的幕後點滴;北京國際戲劇中心·戲劇沙龍中,人藝演員楊佳音以“時光記憶主理人”的身份亮相,分享“人藝之友”的劇場記憶;曹禺劇場裏,來自人藝舞美團隊的鄭晨、胡萌、孫然邀請觀眾步入“再造戲劇時光,又見人藝之友”的劇場觀摩體驗,龔麗君、張培、孫翌琳、萬路則溫柔地聊起“舞臺上的母親、女性和親情時光”。
展覽板塊中,目前,北京人藝書畫展正在首都劇場南北側廳展出。展覽由《詩文隨世運 無日不趨新——人藝藝術家書畫展》《人若長青樹 藝如不謝花——人藝之友書畫展》兩部分組成,遴選了曹禺、歐陽山尊、趙起揚、於是之、蘇民、藍天野等20余位人藝藝術家和郭沫若、胡絜青、葉淺予、尹瘦石、黃永玉、鐘靈等20余位人藝之友的書畫作品,40余件筆墨丹青盡顯人藝人底蘊深厚的“戲外功夫”。
劇場外
“戲劇+”多業態貼近當代潮流
在以更加時尚的姿態銜接當下潮流的層面,2025年,“人藝之友日”在劇院多個空間佈置了集章打卡、“時光照相館”自拍體驗區等很受年輕人喜愛的互動體驗。同時,“人藝之友日”市集繼續開展,吸引科技酷玩、非遺展示、網紅美食、藝術文創、潮流生活五大分區40余家品牌商戶入駐。活動期間,多款北京人藝自主開發及與北京東城文旅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聯合開發等的活動專屬衍生産品在市集首發銷售,以文旅商融合助推“戲劇東城”“王府井戲劇谷”品牌建設。
1986年,象徵着北京人藝與劇院觀眾幾十年友誼的“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之友聯誼會”(簡稱“人藝之友”)正式成立,至今已走過39個年頭,成立之初的500余名會員如今已拓展至數萬名“北京人藝的朋友”。北京人藝院長馮遠征表示,雖然時代的發展改變了溝通的渠道,但觀眾對人藝的關注和喜愛不變,“人藝之友日”設立的初衷,正是為了拉近觀眾與劇院、與戲劇藝術的距離。(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