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在科普基地聽講解。(和冠欣 攝)
4月24日是第十個“中國航太日”,北京航空航太大學“月宮一號”科普基地面向校外開放,吸引近400名觀眾入校參觀。北航生物與醫學工程學院教授劉紅介紹,這是我國首個空間基地生命保障地基綜合實驗裝置,完成了世界上時間最長、閉合度最高的密閉生存實驗。目前,月壤種菜、微重力生物實驗等正在開展。
上午,第一批觀眾進艙參觀,博士研究生講解員陸月盈帶領觀眾了解“月宮一號”的前世今生,“約20年前,劉紅教授帶領團隊開始研製‘月宮一號’,為人類長期駐月生存搭建類似地球生態環境和生命保障的房子。”她説,在這間不大的艙體裏,8名志願者曾連續分批駐留了370天,首次實現了“植物—微生物—動物—人”四生物鏈環的人工閉合生態系統,證明了人類生活所必需的物質可以在此迴圈再生。
“志願者的吃喝怎麼保障?”“‘月宮一號’未來會登上月球嗎?”“植物艙裏面種的是什麼?”……好奇的觀眾紛紛提問。“裏面共有兩個植物艙和一個綜合艙。植物艙裏種植着35種作物,包括糧食、蔬菜和水果。它們承擔着提供氧氣、水和食物的任務。”劉紅説,“我們還在艙內飼養了黃粉蟲,它體積小、營養價值高,含有多種人體所需的氨基酸,可以作為動物性食物食用,口感有點像薯條。”
為了將“月宮一號”帶上月球,一系列空間小型生態系統實驗正在進行。“目前,我們的研究還是基於地基實驗開展的。但天上和地上是有區別的,微重力、輻射劑量、磁場等,它們在不同環境下會有差別。”團隊教師馮佳界透露,師生們正在艙內嘗試用模擬月壤種菜,通過改良栽培基質,讓植物更好地生長。
北航介紹,本次“月宮一號”科普基地開放參觀,報名通知一經發佈便受到廣泛關注。未來,北航還將定期開放參觀預約,讓更多社會觀眾有機會近距離了解我國航太科技前沿成果。(何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