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余件文物首次走出雲居寺

日期:2025-04-10 09:34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金代石魚。

金代石魚。(陳強 攝)

  房山雲居寺塔及石經是國務院首批公佈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月9日,162件雲居寺文物來到南池子大街皇城藝術館展出,其中超過80件是首次走出雲居寺。展覽預計將持續1個月左右,游客可在“皇城藝術館”微信公眾號預約參觀。

  這是千年古剎雲居寺首次“牽手”皇城藝術館。雲居寺文物管理處主任張貯桐表示,雲居寺是房山區重點打造的三大文化組團之一,本次展覽旨在進一步提升雲居寺知名度,讓更多游客感受珍貴文物背後凝聚着的歷史與藝術價值。

  本次走出雲居寺展出的162件文物,包括拓片字畫75件、石刻28件、木質8件、紙經50件、銅質1件,全部是真跡。可以發現,首次走出雲居寺的80多件文物中,很多都具有“網紅潛質”——比如金代石魚,魚頭微微上翹,身上雕着大蝦、青蛙,尾巴特別像羊腦袋,造型非常有特色,很適合做衍生文創産品。還有元末明初度母觀音銅像,雙目八分閉、二分張,頭戴棕櫚冠,腰身修長,左手拄地,輕鬆自在。參展拓片中,有一件“雲”字缺了下半部分“雲”,雨字頭下變成了一個“雲朵團”,似乎是古人寫出的“藝術字”,實際上,這是因為在戰爭年代,這個“雲”字被彈片打掉了下半部分,意外造就了藝術感。

  展覽開幕當天,良鄉大學城的上百位學生代表受邀參觀。在地下一層展區,一塊雕刻着佛教偈語的磚被同學們圍觀拍照。原來,這塊磚背後有一段精彩故事。雲居寺文物管理處旅游宣傳科科長王曉寧説,上世紀八十年代修復雲居寺北塔時,需要在塔旁挖坑用於攪拌石灰,沒想到幾桶水倒下去,水竟然一直往地下滲,專家表示地下可能存在未被發現的文物,現場考古發掘驗證了專家觀點,更出乎大家意料的是,這些文物竟然是北塔始建時遼代人留給後人的“珍貴禮物”——177塊用於修復塔身束腰處的磚。最終,修復北塔只用了其中的176塊,剩下的這一塊被雲居寺珍藏,如今帶到了皇城藝術館展出。

  據了解,隋大業年間,靜琬大師選址石經山創刻石經,歷經隋、唐、遼、金、元、明六代,無數僧人薪火相傳,鐫刻佛經1122部、3572卷、14278方,讓雲居寺成了當今世界上規模最大、歷史最久的石刻博物館。此外,雲居寺還藏有不少木經、紙經、佛像,寺內光唐代古塔就有7座,約佔我國現存唐塔數量的三分之一。

  張貯桐介紹,本次展覽還特別打造了沉浸式數字體驗區。觀眾佩戴VR設備即可“穿越”到房山石經刊刻起源地——雷音洞,利用高新科技感受中華文明瑰寶的魅力;現場復原的傳統木經板印刷工坊,讓《龍藏》經板從展櫃走向操作臺,觀眾可親手拓印經典偈語,在墨香朱印中體悟“紙墨相發”的東方美學。(陳強)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