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余件/套中外文物盡展世界園林之美 登故宮午門 赴“蘭亭雅集”

日期:2025-04-01 09:38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1672年前的上巳節,一場文人雅集在會稽山陰的蘭亭舉行,王羲之為此寫下的《蘭亭集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3月31日又逢上巳節,“樂林泉——中外園林文化展”在故宮午門正殿及東西雁翅樓展廳揭面紗,由11件宋元書畫珍品和莫奈的《睡蓮》《睡蓮池》領銜,200余件/套中外文物盡展世界園林之美。

  展覽通過“雅集”“鑒藏”“游山”“靜修”“觀花”“暢音”六大園事,展開一場縱情山水、跨越時空的對話。

展覽中,參觀者欣賞莫奈《睡蓮池》。

展覽中,參觀者欣賞莫奈《睡蓮池》。(金瑤 攝)

展覽主題名“樂林泉”取自展品《皋涂精舍圖軸》上乾隆御筆親題。

展覽主題名“樂林泉”取自展品《皋涂精舍圖軸》上乾隆御筆親題。(金瑤 攝)

  “串場”千年雅集

  進入展覽,就如進入史書,移步於一場場著名的雅集間。

  最負盛名的盛會是蘭亭雅集。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30餘人匯聚蘭亭,將漆木耳杯放入蜿蜒溪中。杯停面前,就要賦詩吟咏,否則就取杯飲酒。鋪開展示的《修禊圖卷》,紀錄片般展現山林春景間的文人。“曲水流觴”的場景被巧妙復原,描彩漆魚紋、雲紋和鳥紋耳杯散發着柔和的光澤。

  包括乾隆在內的很多人都“夢”到過這場盛會。展出的《褚遂良摹蘭亭序》和《馮承素摹蘭亭序》是《蘭亭八柱帖》中的兩冊,上面還鐫刻了米芾、趙孟頫等歷代名家的題跋與印章,鈐印“乾隆禦覽之寶”。當年,乾隆命人收集與蘭亭有關的書帖,臨摹上石,傳拓成冊。圓明園被焚時,蘭亭八柱因石材耐火得以倖存,現存中山公園中。

  文徵明的《東園圖卷》上,靈岩怪石環列前後,奇花異草鬱鬱蔥蔥,亭臺樓閣錯落有致。《西園雅集圖卷》上,王詵、蘇軾、米芾、黃庭堅等人出鏡。

  部分“名園”限時開放

  展廳裏有11處“名園”限時開放1個月,包括《蓮舟仙渡圖頁》《層疊冰綃圖軸》等宋元時期的書法繪畫作品。兩幅莫奈畫作在內的“西方名園”將開滿3個月。

  故宮古建部正高級工程師李越是展覽策展人之一。“園林不僅是風景,更是一種生活方式。”她説,每個人心裏都有一座花園,在宋徽宗趙佶心裏,一塊石頭就是一座園。在《祥龍石圖卷》中,趙佶筆下的太湖石輪廓蜿蜒,如蛟龍翻騰,兼具瘦、漏、皺、透、醜的奇石特點,故稱祥龍石。細觀,石上篆書“祥龍”二字。

  《萬松金闕圖》是近年來最熱門的青綠山水作品。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完成11年後,這幅畫的作者趙伯骕出生。趙伯骕筆下的青綠不再是千山萬壑、大江曠遠,而是遠山如黛,近水如鏡,山巒隱約間,殿宇錯落。這並非虛景,而是取景自南宋都城臨安的鳳凰山萬松嶺一帶。

  莫奈畫過數百幅睡蓮題材作品。在他眼裏,池水、天空和植物的界限消融了,透露出一抹東方寫意,這種風格在展品《睡蓮》《睡蓮池》中得以體現。

  “乾隆花園”露臉

  展覽的每個單元,都是從“乾隆花園”出發。根據學術研究成果復原製作的燙樣,帶觀眾俯瞰花園。“一進院”9月將開放,院中有禊賞亭,內設蜿蜒石刻水槽,稱為“流杯渠”,模倣古人上巳節修禊玩樂的場景。

  建福宮花園的靜怡軒西室也被“搬”到展廳。乾隆仿傚養心殿三希堂之例,特辟此室,珍藏傳為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和傳為宋代李公麟的《瀟湘臥游圖》《蜀川勝概圖》以及《九歌圖》,命名為“四美具”。不過如今,“四美”唯獨《九歌圖》尚在國內。展出的《四美具合幅》冊頁,略補遺憾。觀眾透過山石的皴擦,樹木的點染,線條的流轉,仿佛能感受到山水間的清風。

  在中式古典園林間,龐貝別墅花園、法國凡爾賽宮園林、日本江戶時期的花園和莫奈花園等不同風格的外國園林穿插,各美其美。展出的200余件/套文物中,有70件來自美國芝加哥藝術博物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耶魯大學英國藝術中心、法國凡爾賽宮、中國國家博物館、天津博物館。

  展覽主題“樂林泉”,取自展品《皋涂精舍圖軸》上的乾隆御筆,表明山林之樂。正如展覽前言提到,“園林,映射人們的情感、思想和心緒。希望大家在繁忙喧囂的現代生活中,都能找到自己平和安恬的心靈花園”。

  展覽將持續至6月29日。(劉冕)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