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講述“禮樂中的和諧之美”。(劉蘇雅 攝)
和以律呂,金聲玉振。
大年初三,天壇公園裏人頭攢動,洋溢着一片熱鬧祥和的節日氛圍。祈年殿前,身着馬面裙的少女正在定格笑臉;回音壁旁,孩童正在奔跑,捕捉着遠處媽媽的輕聲低語;文創店裏,游客忙着選購蛇年特色文創産品……穿過神路,繞過圜丘,公園的西北角,孩子們正在科普課堂上,聚精會神體驗中和韶樂之美。
笛、笙、嗩吶等傳統樂器和鳴,傳統宮廷音樂,奏出新春喜悅。
中軸線上奏響的中和韶樂,是中華禮樂文化的重要標誌,先秦至今已傳承幾千年。皇家舉行祭祀、朝會、宴饗活動時,總有它相伴左右。“春節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節日,大家會在新春期間祈福納祥。明清時期,規模最大的祭天大典就在天壇舉行,這方天地繼承了我國數千年祭祀文化的精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天壇神樂署中和韶樂”代表性傳承人王玲將禮樂背後的故事娓娓道來。
位於天壇公園西南角的神樂署,是專門服務於明清兩代皇家祭祀典禮樂舞的機構。金、石、絲、竹、土、木、匏、革8種材料製成的16種樂器,嚴格按規制合奏;演奏時必須莊重平和,一字一音,音域不高不低;擊編鐘為始以宣聲,擊編磬為尾以收韻,樂曲陰陽平衡、和諧有序……古人將這些樂章獻給天地日月諸神,在祭祀環境下用音樂使人沉靜,營造肅穆莊嚴的氛圍。
2006年初,在古籍中沉睡百年的中和韶樂得以重現——一支由年輕人組建的雅樂團,向游客展示了中和韶樂的八音樂器。隨後,這支隊伍一步步壯大。現在,每逢重要節日,各類宮廷音樂都會在天壇公園奏響,千年雅樂重新回蕩在中軸線上空。現代音樂人還在保留歷史原真性的基礎上展開創作,為傳統樂章注入時代新聲。每次演奏時,路過的游客都會紛紛駐足,安靜聆聽;定期演出時,總會有“粉絲”專程前來欣賞。
“演出時長雖有限,它們的背後卻凝結着幾十年、幾代人的努力。這些年來,我們尋訪老樂工、建立檔案庫、組建雅樂團,為古樂重新搭建一方舞臺。”王玲説,“中和”二字,既概括了音樂本身的特點,更展現了北京中軸線所蘊含的文化理念,“中和韶樂不僅是一種音樂,更是一種歷史的迴響、一種文化的傳承。”
五聲和,八風平,節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曾經溝通天人的樂章,成為連接歷史與未來的密碼,文化的血脈重新躍動。(劉蘇雅)